首页 > 作品赏析 > 国画 >作品详情

全屏显示

  • 《王湾诗一首 行书》

    艺术家:戴小京 尺寸:68×137cm 分类:国画

  • 《王维诗一首 行书》

    艺术家:戴小京 尺寸:68×137cm 分类:国画

  • 《辛弃疾词一首 行书》

    艺术家:戴小京 尺寸:95×179cm 分类:国画

  • 《元稹诗一首 行书》

    艺术家:戴小京 尺寸:95×179cm 分类:国画

  • 《欧阳修联句 草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137×33cm 分类:国画

  • 《七言联句 草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137×33cm 分类:国画

  • 《苏东坡词一首 隶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100×241cm 分类:国画

  • 《李白词一首 草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100×243cm 分类:国画

  • 《贺知章诗一首 楷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95×177cm 分类:国画

  • 《****词一首 草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179×49cmx4 分类:国画

  • 《****诗一首 草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136×69cm 分类:国画

  • 《杜甫诗一首 草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68×69cm 分类:国画

  • 《杨慎词一首 草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68×70cm 分类:国画

  • 《杜牧诗一首 草书》

    艺术家:丁申阳 尺寸:34×137cm 分类:国画

  • 《李清照词一首》

    艺术家:李静 尺寸:30×63cm 分类:国画

  • 《孟浩然诗一首》

    艺术家:李静 尺寸:199×30cm 分类:国画

  • 《苏东坡词一首》

    艺术家:李静 尺寸:30×67cm 分类:国画

  • 《苏轼词三首》

    艺术家:李静 尺寸:30×28cm 分类:国画

  • 《王安石词一首》

    艺术家:李静 尺寸:30×68cm 分类:国画

  • 《王湾诗一首》

    艺术家:李静 尺寸:199×30cm 分类:国画

  • 《杜牧诗一首》

    艺术家:刘小晴 尺寸:35×130cm 分类:国画

  • 《李白诗一首》

    艺术家:刘小晴 尺寸:67×138cm 分类:国画

  • 《陆放翁诗一首》

    艺术家:刘小晴 尺寸:138×69cm 分类:国画

  • 《****词一首》

    艺术家:刘小晴 尺寸:57×323cm 分类:国画

  • 《陶渊明诗一首》

    艺术家:刘小晴 尺寸:8×138cm 分类:国画

  • 《王安石诗一首》

    艺术家:刘小晴 尺寸:69×138cm 分类:国画

  • 《春水钓艇》

    艺术家:车鹏飞 分类:国画

  • 《归嵩山作》

    艺术家:车鹏飞 分类:国画

  • 《过香积寺》

    艺术家:车鹏飞 分类:国画

  • 《山水·雪景山水》

    艺术家:车鹏飞 分类:国画

  • 《山水·秋水霜林》

    艺术家:车鹏飞 分类:国画

  • 《朱竹》

    艺术家:车鹏飞 分类:国画

  • 《终南别业》

    艺术家:车鹏飞 分类:国画

  • 《山水·山亭高士》

    艺术家:车鹏飞 分类:国画

  • 《江天绚丽图》

    艺术家:车鹏飞 分类:国画

  • 《春夏秋冬图》

    艺术家:陈翔 尺寸:69×21cm×4 分类:国画

  • 《柳阴闲棹图》

    艺术家:陈翔 尺寸:134×68cm 分类:国画

  • 《溪山高隐图》

    艺术家:陈翔 尺寸:33×132cm 分类:国画

  • 《赏瀑图》

    艺术家:陈翔 尺寸:20×131cm 分类:国画

  • 《溪山雅集图》

    艺术家:陈翔 尺寸:42×93cm 分类:国画

  • 《溪亭闲坐图》

    艺术家:陈翔 尺寸:46×86cm 分类:国画

  • 《烟江远帆图》

    艺术家:陈翔 尺寸:67×67cm 分类:国画

  • 《红叶飞瀑图》

    艺术家:陈翔 尺寸:67×45cm 分类:国画

  • 《秋瀑图》

    艺术家:陈翔 尺寸:46×43cm 分类:国画

  • 《道法自然图》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225×320cm 分类:国画

  • 《悲欢交集——弘一大师图》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137×68cm 分类:国画

  • 《横眉冷对——鲁迅先生》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190×95cm 分类:国画

  • 《前进、前进进》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210×200cm 分类:国画

  • 《世说新语系列之一》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48×35cm 分类:国画

  • 《水浒系列之一:小霸王周通图》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48×35cm 分类:国画

  • 《水浒系列之:小李广花荣图》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48×35cm 分类:国画

  • 《新疆系列之:刀郎乡三老汉图》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48×35cm 分类:国画

  • 《新疆系列之:喀什铜器工匠图》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48×35cm 分类:国画

  • 《艺伎乐园图》

    艺术家:丁筱芳 尺寸:137×38cm×4 分类:国画

  • 《山水图》

    艺术家:丁一鸣 尺寸:182×98cm 分类:国画

  • 《清谷幽泉图》

    艺术家:丁一鸣 尺寸:175×93cm 分类:国画

  • 《春夜宴桃李园图》

    艺术家:韩敏 尺寸:123×150cm 分类:国画

  • 《琵琶行图》

    艺术家:韩敏 尺寸:45×127cm 分类:国画

  • 《云想衣裳花想容》

    艺术家:韩敏 尺寸:85×67cm 分类:国画

  • 《黛玉葬花图》

    艺术家:韩敏 尺寸:56×40cm 分类:国画

  • 《西施浣纱图》

    艺术家:韩敏 尺寸:67×39cm 分类:国画

  • 《竹青雀翠图》

    艺术家:韩敏 尺寸:96×55cm 分类:国画

  • 《竹间黄雀图》

    艺术家:韩敏 尺寸:98×68cm 分类:国画

  • 《达摩图(一苇渡江)》

    艺术家:韩敏 尺寸:136×68cm 分类:国画

  • 《美人图》

    艺术家:韩敏 尺寸:101×52cm 分类:国画

  • 《渔家傲词图》

    艺术家:韩硕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红原》

    艺术家:韩硕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共住地球村》

    艺术家:韩硕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杨宗保与穆桂英》

    艺术家:韩硕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天路》

    艺术家:韩硕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野猪林》

    艺术家:韩硕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拾玉镯》

    艺术家:韩硕 尺寸:48×45cm 分类:国画

  • 《那达慕》

    艺术家:韩硕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荷鹤图》

    艺术家:蒋英坚 尺寸:136×691cm 分类:国画

  • 《山趣图》

    艺术家:蒋英坚 尺寸:138×70cm 分类:国画

  • 《清凉世界水晶宫》

    艺术家:蒋英坚 尺寸:171×128cm 分类:国画

  • 《荷塘情趣》

    艺术家:蒋英坚 尺寸:241×120cm 分类:国画

  • 《竹林锦鸡图》

    艺术家:蒋英坚 尺寸:69×97cm 分类:国画

  • 《春山绿水之一》

    艺术家:冷宏 尺寸:94×76cm 分类:国画

  • 《春山绿水之二》

    艺术家:冷宏 尺寸:90×59cm 分类:国画

  • 《春山绿水之三》

    艺术家:冷宏 尺寸:59×90cm 分类:国画

  • 《姑苏行》

    艺术家:冷宏 尺寸:210×480cm 分类:国画

  • 《战地黄花分外香》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137×47cm 分类:国画

  • 《秋牧图》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67×139cm 分类:国画

  • 《江南春色图》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82×151cm 分类:国画

  • 《春风无语日初高》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老牛耕罷南山雨》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68×67cm 分类:国画

  • 《黑山远去是故乡》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69×69cm 分类:国画

  • 《陶渊明归去来辞意图》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68×67cm 分类:国画

  • 《春风好时节》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178×48cm 分类:国画

  • 《牡丹花开大地春》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139×34cm 分类:国画

  • 《荷塘清夏》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139×34cm 分类:国画

  • 《秋菊图》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139×34cm 分类:国画

  • 《梅花香自苦寒来》

    艺术家:林曦明 尺寸:139×34cm 分类:国画

  • 《喀什阳光之一》

    艺术家:马小娟 尺寸:136×136cm 分类:国画

  • 《金陵十二钗之黛玉埋香》

    艺术家:马小娟 尺寸:76×135cm 分类:国画

  • 《金陵十二钗之可卿春梦图》

    艺术家:马小娟 尺寸:76×135cm 分类:国画

  • 《金陵十二钗之妙玉悟禅图》

    艺术家:马小娟 尺寸:76×135cm 分类:国画

  • 《金陵十二钗之熙凤执事图》

    艺术家:马小娟 尺寸:76×135cm 分类:国画

  • 《花间(一)》

    艺术家:马小娟 尺寸:133×138cm 分类:国画

  • 《花间(二)》

    艺术家:马小娟 尺寸:133×138cm 分类:国画

  • 《金陵十二钗之湘云醉梦图》

    艺术家:马小娟 尺寸:76×135cm 分类:国画

  • 《金陵十二钗之元春题匾图》

    艺术家:马小娟 尺寸:76×135cm 分类:国画

  • 《清风之一》

    艺术家:马小娟 分类:国画

  • 《忆江南》

    艺术家:万芾 尺寸:103×199cm 分类:国画

  • 《晨曦》

    艺术家:万芾 尺寸:48×180cm 分类:国画

  • 《梧桐秋色》三联屏

    艺术家:万芾 尺寸:134×60cm×3 分类:国画

  • 《湿地》三联屏

    艺术家:万芾 尺寸:136×60cm×3 分类:国画

  • 《鹡鸰紫韵》三联屏

    艺术家:万芾 尺寸:136×61cm×3 分类:国画

  • 《秋光》三联屏

    艺术家:万芾 尺寸:135×61cm×3 分类:国画

  • 《清莲(一)》

    艺术家:万芾 尺寸:46×48cm 分类:国画

  • 《清莲(二)》

    艺术家:万芾 尺寸:45×46cm 分类:国画

  • 《市.影》

    艺术家:万芾 尺寸:198.5×308cm 分类:国画

  • 《盛夏》三联图

    艺术家:万芾 尺寸:180×134cm 分类:国画

  • 《欧洲写生》

    艺术家:汪家芳 尺寸:49×49cm 分类:国画

  • 《登观》

    艺术家:汪家芳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论道》

    艺术家:汪家芳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禅寺松声》

    艺术家:汪家芳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印象甘南》

    艺术家:汪家芳 尺寸:96×180cm 分类:国画

  • 《苍魂黄洋界》

    艺术家:汪家芳 尺寸:240×144cm 分类:国画

  • 《秋韵太行魂》

    艺术家:汪家芳 尺寸:251×145cm 分类:国画

  • 《雲起太华山-苍松见雄姿》

    艺术家:汪家芳 尺寸:192×303cm 分类:国画

  • 《辋川图》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104×405cm 分类:国画

  • 《幽壑图》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91×49cm 分类:国画

  • 《摩诘诗意图》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91×49cm 分类:国画

  • 《松声夜月图》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91×49cm 分类:国画

  • 《明人诗意图(一)》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91×49cm 分类:国画

  • 《明人诗意图(二)》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91×49cm 分类:国画

  • 《清湘诗意图》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75×145cm 分类:国画

  • 《清人诗意图》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67×69cm 分类:国画

  • 《夏山图》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67×69cm 分类:国画

  • 《烟江叠嶂图》

    艺术家:萧海春 尺寸:178×94cm 分类:国画

  • 《沙家浜》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190×500cm 分类:国画

  • 《春江图》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69×69cm 分类:国画

  • 《哭像图》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68×69cm 分类:国画

  • 《长生殿埋玉图》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69×69cm 分类:国画

  • 《长生殿醉酒图》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69×69cm 分类:国画

  • 《绿荫深处图》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48×90cm 分类:国画

  • 《水光潋滟晴方好图》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48×90cm 分类:国画

  • 《水乡小夜曲图》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48×90cm 分类:国画

  • 《香风留美人图》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69×69cm 分类:国画

  • 《瑞雪纷华图》

    艺术家:杨正新 尺寸:48×90cm 分类:国画

  • 《练功房》

    艺术家:张培成 尺寸:135×135cm 分类:国画

  • 《地下铁》

    艺术家:张培成 尺寸:152×166cm 分类:国画

  • 《女学生》

    艺术家:张培础 尺寸:180×97cm 分类:国画

  • 《哈雷王子》

    艺术家:张培础 尺寸:177×94cm 分类:国画

  • 《画室》

    艺术家:张培础 尺寸:124×248cm 分类:国画

  • 《哈雷公主》

    艺术家:张培础 尺寸:177×94cm 分类:国画

  • 《人象》

    艺术家:张培础 尺寸:180×96cm 分类:国画

  • 《武松打虎》

    艺术家:张培础 尺寸:68×68cm 分类:国画

  • 《秋江》

    艺术家:张培础 尺寸:69×69cm 分类:国画

  • 《茫然》

    艺术家:张培础 尺寸:115×69cm 分类:国画

  • 《秋景》

    艺术家:张培础 尺寸:115×66cm 分类:国画

  • 《互补系列二》

    艺术家:周长江 尺寸:280×160cm 分类:国画

  • 《戏墨戏二》

    艺术家:周长江 尺寸:139×35cm×6 分类:国画

  • 《戏墨戏三》

    艺术家:周长江 尺寸:70×70cm 分类:国画

  • 《互补系列一》

    艺术家:周长江 尺寸:65×91cm 分类:国画

  • 《戏墨戏四》

    艺术家:周长江 尺寸:70×139cm×2 分类:国画

  • 《峰横紫烟》

    艺术家:朱敏 尺寸:247×186cm 分类:国画

  • 《幽谷峰翠》

    艺术家:朱敏 尺寸:245×122cm 分类:国画

  • 《晚遇》

    艺术家:朱敏 尺寸:245×122cm 分类:国画

  • 《李白词一首 行书》

    艺术家:戴小京 尺寸:95×179cm 分类:国画

  • 《李白诗一首 行书》

    艺术家:戴小京 尺寸:68×138cm 分类:国画

  • 《李鸿章 联句 行书》

    艺术家:戴小京 尺寸:179×31cm 分类:国画

  • 《梁任公集唐宋名家联句 行书》

    艺术家:戴小京 尺寸:179×31cm 分类:国画

  • 《****词一首 行书》

    艺术家:戴小京 尺寸:95×180cm 分类:国画

  • 《松云秋色图》

    艺术家:蔡天雄 分类:国画

  • 《半陂丹柿满陂香》

    艺术家:陈琪 分类:国画

  • 《戏·墨·戏》

    艺术家:周长江 分类:国画

  • 《锦帷初卷图》

    艺术家:陈佩秋 分类:国画

  • 《小青绿山水》

    艺术家:蔡天雄 分类:国画

  • 《庙堂之高山野之气》

    艺术家:陈琪 分类:国画

  • 《戏·墨·戏》

    艺术家:周长江 分类:国画

  • 《春风得意》

    艺术家:陈佩秋 分类:国画

  • 《一湖秋色图》

    艺术家:蔡天雄 分类:国画

  • 《点点秋雨入帘青》

    艺术家:陈琪 分类:国画

  • 《戏·墨·戏》

    艺术家:周长江 分类:国画

  • 《林泉访友图》

    艺术家:陈佩秋 分类:国画

  • 《江山平遂入深秋》

    艺术家:蔡天雄 分类:国画

  • 《花果四屏条·大》

    艺术家:陈琪 分类:国画

  • 《深秋图》

    艺术家:陈佩秋 分类:国画

  • 《湖上泛舟图》

    艺术家:蔡天雄 分类:国画

  • 《梅花》

    艺术家:陈佩秋 分类:国画

  • 《雁荡山居图》

    艺术家:蔡天雄 分类:国画

  • 《花鸟图》

    艺术家:陈佩秋 分类:国画

  • 《花影书声图》

    艺术家:陈佩秋 分类:国画

  • 《竹林栖禽》

    艺术家:陈佩秋 分类:国画

  • 《秋意深深》

    艺术家:陈佩秋 分类:国画

  • 作品描述:

    整篇书法质而不野,不激不厉,隽秀中带风骨,刚柔相济。其章法大小肥瘦相宜,参差错落有序,诗与字遥应承接,以诗衬字,相辅相成,写得好似随意自如,却匠心独运,给人以和谐优美之感。“潮”字字形清劲飞动,藏锋处锋芒微露,露锋处亦显含蓄,下笔处有圆有方,收笔处有正有侧,神采显现,生机勃勃。“乡”字虚实疏密,擒纵收放,浓淡相宜,笔起中锋,转锋顺畅流利,收笔墨枯未枯,行云流水的痕迹中又透露出淡淡的忧愁,欣赏者可从中体会诗中的壮美风景与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感,可谓之妙也。

  • 作品描述:

    戴小京先生的书法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典雅、淡然的气息,这与他自幼开始习字、学诗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深厚的学问、修养使他的书法更胜一筹。全篇看来,即有一气呵成的豪气,又有空灵飘渺的老庄道家之玄,字本身更多的是气韵上的连脉贯通,而非生硬的笔触相接。就此书法作品《辋川闲居赠裴迪》中“醉”一字,一气呵成,骨力遒劲,结体严紧,狂放中又带有严谨,粗细节奏把控恰到好处。“风”字起笔淡墨,运笔速度较快,稍加停顿后构成如房梁一般的框架,字中有粗有细,相互配合形成书法家独有的特色,不得不说,生花妙笔,深图远虑出一个朗朗乾坤。

  • 作品描述:

    此篇作品笔力遒劲,依势而化,因行而变,或长或短,险绝有致,形态多姿,不拘泥于规整平滑,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线条以中锋为主,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笔墨控制恰如其分,虚实相间,全篇笔力雄健,沉郁错落。“战”字左侧浓墨重笔,笔锋锐利强劲,气势磅礴,右侧提笔收敛,淡墨抒发,险峻挺拔,粗细结合可谓相辅相成。“醉”字运笔流畅,丝丝相扣,随意中笔触刚劲有力,贯气而下,风骨立显,姿态灵动优美。整篇作品极具观赏价值。

  • 作品描述:

    纵观这篇作品,内容新颖独特,以宝塔形式来排列诗歌,表达茶的形态、公用和人们对其喜爱之情。书法家选取此种素材进行创作,颇具趣味。全篇行笔流畅,气韵天成,中锋矗立,连贯始终。“嫩”字虽字形偏大,但左中右位置和谐,笔画鲜活,起笔轻提,落笔劲道,由细到粗,又由粗到细,中部向左下取势,如万岁枯藤,势如引弩发箭;右部收敛锋芒,如高山坠石,利落收尾,让人意犹未尽。率意的笔法,创造出神采奕奕的意境,风神雅秀,姿态横生,与文意交相呼应。

  • 作品描述:

    此篇行书大小相间,善于改造笔画形态,变直为弧,减少方折顿挫,显得更加流动。字中的笔画变多为少,连写相邻笔画,有的字一笔便可写成,简洁明快。整体呈“放纵体势”,行书单字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边”与“二”即为典型。“和谐”是谋篇布局的整体要求,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书写中有笔毫的使转,运动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江”字的点画以露锋入纸,多处用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 作品描述:

    行笔时不停顿,落纸时不刻板,转笔时轻,粗笔时重按,“春”、“落”等字裹锋逆入,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画呼应,取势快,笔意生动活泼。“莺”字表现力丰富,体态多变,姿态优美。善用一横或者一竖代替整个偏旁,结体流丽,书写便捷,动感鲜明,易于辨识,笔画形态自然活泼,间架结构变化灵动。“燕”字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浑然天成。

  • 作品描述:

    书法家采用独特的隶书来表达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荡气回肠与字体的独树一帜碰撞出独特的火花。他擅长以点代横,所以看似字中被截断,实则是在用虚写的手法,如“月”、“神”、“年”等字中间的部分。总观全局,单字结构平整,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连贯起来产生节奏感。但其中却又长短不合度,将“了”、“多”等字的笔画伸长,处理成弹弓状,稍有弯曲,突破常规的隶书形式,行体上更加优美,疏密均衡,错综变化,形象自然,在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 作品描述:

    丁申阳的草书是独步天下,杂乱无章也能在他的手中变得赏心悦目,此篇《将进酒》可谓是做到尽善尽美了。字如心态,挥洒从容,肆意畅快,如行云流水般婉转流畅、起伏自然、跌宕盘旋的线。此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相连,形成“连缀”,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游丝牵引,注重大小变化,欹正呼应,用墨的深浅表现虚实对比,由此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他把书写根植于思考,在想象后才提笔写字,落笔不停,直至墨几近枯竭,所以整篇草书不像书法,却像一幅工笔精致的画,正应了“字是画出来的,画是写出来”这句话。

  • 作品描述:

    这篇楷书中充满了工笔情趣又不无白描的洗练清水,外形上上下对齐,错落有致,构成了横竖、正斜、纵横、转折等真书基本特点,硬直而刚,软曲而柔,丰厚而腴,纤细而秀,圆润而温文,每一笔画的完成都分起、行、收三步,“绿”、“丝”、“绦”三字皆有绞丝旁,但书法家却做了不同的处理,同样的笔画配合,但容貌和体态不一样,笔或提或按,或行或止,一个字有一个字的节奏,形态美从笔画、间架、布局中可以看出,连续的变换和墨色的浓淡使楷书书法突破规整,让平板的楷书变得新鲜,更有神韵。

  • 作品描述:

    书中有刚柔并济,“地”字为刚力代表,如铁画银钩但用力在柔,“廓”字为柔力代表,行云流水,细细流淌。整体节奏是连贯的,一鼓作气而成,用墨精当,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恰逢空白处豁然爽朗,留白处有宽有窄,有时从字中留白,有时用伸缩笔画来留白,宽处给人以突然爽朗之感。书法家善于笔中传情,用墨生趣,犹如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协调,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打击力;故意拙笔,用笔略慢,实则是表达谦逊,不露声色,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用这种方式写出墨趣,也流露出书法家提笔写字的心境。

  • 作品描述:

    丁申阳用不拘于桎梏、坚硬不拔的草书来叙说《卜算子•咏梅》,意在表现梅在冬日里的傲气。丁氏的这篇草书有王羲之草书中雍容平和、雅逸潇洒之感,见之如入虚无缥缈之境,心绪归于平静,而这种效果的产生是通过墨的浓淡处理产生的。线条刚柔并济,用内涵劲力让线条轻重徐疾,结字总是上欹下侧,左欹右侧,运笔速度有快有慢,或厚重凝练,或柔润遒劲,都能体现出“力”的美。而线条之美在于字的形态和质地,高低起伏,动荡起来的字“活”过来了,而活过来的字正是书法家情感的注入。从第一个字“风”的起笔开始,就开启了一幅画作,“一字千字,准绳于画”,线条连绵不断,流畅飞舞,动感十足而又不显得空泛。

  • 作品描述:

    丁申阳这篇行草略带拙重感,更多的是重以取稳,厚实而有质感。其中,“孙”、“冻”等字善用中锋,以“圆”笔为基础,将字写出立体感,无始无终,无中无偏,线条流畅,最为柔顺,又最为坚硬,弯钩之处的圆润是书法家故意为之,是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意思。书中减去了他以往草书中连绵大草用笔缭绕之感,线条也没有跳跃得令人眼花缭乱,但在横竖画的处理上却是信手万变,变幻莫测,如书中多处出现走字旁,但前后线条做“浪”处理,有的左侧愈发陡峭,有的在尾处重墨点睛,有的明续暗断,墨尽处有针尖、有雁尾。

  • 作品描述:

    书中字形变化繁多,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书法家善于分析字的结构特点,再将上下两字首尾相连。全篇缓前急后,前面浓墨重笔,结尾枯笔横生,字体形式,壮如龙蛇,其中多有互相勾连不断者,如“浪花淘尽英雄”的“花”与“淘”字,棱侧起伏,其中多处在空中摇掷笔作点,可变空间极大。草书中夹杂着古篆隶用笔,避免了用笔的浮躁,注重点画在使转中起伏震动,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俯仰观之,状似连珠,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收笔和起笔的墨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藏锋到显锋,书法家从平和的心情到肆意盎然之情跃然纸上。

  • 作品描述:

    观此草书,纵任奔逸,赴速急救,“云”、“处”、“停”、“花”等字省略笔画,变繁为简,尤其是“花”字,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部首,具有符号化特征。“枫林”是字与字、笔划与笔划之间相互连带呼应的典型,线条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斜”字一字横行于纸间,是书法家擅长的横向草书的安排方法,“斜”字呈丝状的曲线多变,如龙飞舞,一笔多有藏锋,笔力遒劲,富有弹性,常常被置于整幅作品右端。由此观之,整体粗细相间,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 作品描述:

    李静先生的草书作品书写的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该词描绘的海天相接的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而先生的用笔亦是天纵自然、娟巧灵动。

    这幅字运笔大气,无论俯仰伸缩,皆错落有致。如“语”字,墨气浓郁,运用圆笔笔法,牵丝引带皆成趣味。再观整体的章法,布局严谨,章法纵横驰骋,刚劲挺拔。“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整幅字中,各行讲究黑白分布。黑处实白处虚,各安其位又和谐统一。

  • 作品描述:

    李静先生的这幅草书作品再现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笔画粗细适宜,行笔潇洒自如,显得典雅优美。

    李静先生多用连笔,字与字之间皆有联系,使整幅作品显得随性自然,飘逸灵动。浓淡干湿错落有致,赏心悦目。李先生重视点画的起承转合,体现出飘扬的意味。如“开”字,不仅点画精到,而且和谐优美,有趣味、有神态,显得灵动。字里行间再现了诗中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显示出清新隽永的意境。
     

  • 作品描述:

    李静先生的这幅狂草作品源自苏轼的《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下笔流锦连绵,飘逸俊秀。

    整幅作品章法讲究,布局精当;干湿、浓淡、轻重、缓急错落有致;黑白疏密相间,字形大小变化多端。尤其中间部分,先生随意挥洒,大笔纵横,更能表现出词表达出的浪漫瑰丽之感。观“半”字,几乎占了四个字的大小,一笔而就肆意而成,牵丝引带之间显现墨气淋漓。既承袭了传统书法的精华,又富有创新精神,浑然天成、风骨俊爽。
     

  • 作品描述:

    李静先生的这幅行书作品包含苏轼的两首词,一首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另一首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旗树一帜,中间窄两边宽的格局新颖,两边在对称格局中追求不对称,从而达到独特的艺术之美。

    观其整幅作品,线条刚劲而有张力,行笔快捷,骨力内涵,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秀丽。如“舞”字,字体之间的间隙安排得当,看似随意的笔法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意味,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 作品描述:

    李静先生的这幅草书作品采用的是扇形排版布局,造型新颖、赏心悦目,增加了观赏感。整幅作品线条纤细,几乎着淡墨,显得整幅作品清远淡雅。观“惜”字,在大量运用淡墨和绞笔的此幅作品中,该字却运用了浓墨和翻笔,一方面起到中和整幅作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整幅字增加了更丰富多样的元素。行与行之间结构的松与紧,字体结构的正与倚,线条的长与短等一对对书写的矛盾体,先生拿捏地恰到好处,运用自如。

  • 作品描述:

    李静先生的这幅草书书法作品书写的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行笔流畅纯熟,笔法飘逸自然。


    李先生的用笔由严谨到激昂,由平淡到飘逸,越往后越彰显先生行笔随性自然,更加丰富的笔法变化,蕴含独特的奇致墨韵。如”水“字,”水“字承接了上下两个字,而连笔的运用跳脱了本来的字体结构,却赋予了其动感,更具有动态美。诗词本身描绘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通过变化多端的笔法得以表现。

  • 作品描述:

    刘小晴这幅字卷从右至左在整体中各个部分在形式上既有着差异性,又保持着共同性。这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乱中见整,整中有乱的基本法则亦被广泛地运用在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之中。其中“啼”字写的潇洒诗意,口字旁以枯笔一笔带过,而主体“帝”勾丝连线犹如舞蹈一般轻盈又如武术一样苍劲有力,最后悬针竖拉长同时用枯,不仅与口子旁首尾相应,更与使整个字看起来清新脱俗。“郭”字苍劲有力、力透纸背,秀丽颀长、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 作品描述:

    学书法,一定要研究“气”。首先是笔势,是点画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行气,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刘小晴老师这幅书法对这一点的体现也是淋漓尽致,用笔的轻重徐疾,点画的曲直藏露,行气的伸缩疏密,都达到了最佳状态。此幅作品行距较宽,字距紧要,排列组合节奏明了,节数间有清闲微露,书法家深图远虑,创作了然于胸,一气呵成。“夹”“明”二字之间的关系尤为巧妙,挥毫落笔如云烟,字形如游龙飞腾,轻盈灵动,别开生面。“老”字同样也是字形别具意象,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此作品虽书法用笔,结构经营却是从平面设计而来,取形巧妙,别具匠心。

  • 作品描述:

    书法家这幅书法优美的形式不仅能给人以形象的美感,而且还起着一种诱发性的导游作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表现出行书的形质之美。其中“笑”字写得大气势足,寥寥数笔,用迅疾道劲的笔势,形成简约苍劲的笔迹,似瘦弱而实腴,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村”字“这个一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行云流水,笔走龙蛇,有了这一竖,也为全篇字幅增添了一份活力和灵动,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 作品描述:

    这是一幅行草作品,该书法家这篇行草张扬恣意,丝毫不受束缚,甚至整行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书中字形变化繁多,如“国”字,“汉”字气势不断,变化不断。其中“莽”字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具有了最为生气灌注的特点。 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龙蛇竞走、磨穿铁砚。全篇字体形式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壮如龙蛇,互相勾连不断,其中多处在空中摇掷笔作点,可变空间极大。

  • 作品描述:

    纵观此篇,刘小晴老师初书时湿墨饱满,字形大小相对,再书时干墨刚劲,中锋重按轻提表现其粗细对比,末书时点画连贯,参差交错,节奏明了。 “中”字被书法家简化,书写出了独特的风格,其中一竖画如剑气锋芒,长虹贯日,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阔。“已忘言”三字收尾,简洁肆意,似乎为笔尖点写,实则为深思熟虑,用墨饱满,运笔利落,势如破竹,点画清晰,停笔顿挫,结尾点睛之笔,使其如音符跳跃纸上,灵动中透露着高洁的情怀,灵动潇洒。

  • 作品描述:

    刘小晴老师说,研究结构和章法,真正好的字是讲究姿态、呼应的,失之毫厘则差之千里。所有的形态的变化,都必须在笔势的管束之下,并且要合乎自然状态,不要矫揉造作。这幅书法便印证了这个特点,整体虽狂,但狂的自然和谐。书法家用墨从浓到浅,如丝带自上而下轻柔地飘过,“弦”的转折之处用笔锋相连,线条异常丰富,笔中巧似如发,笔墨似风中柳条。另外“斫”字别具一格,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仿佛龙飞腾,蛇游动,浑然天成。

  • 作品描述:

    这是一幅春景小品图,作品展现的春花红烂漫,春水绿如蓝、高士坐小艇、悠然湖上钓。用色大胆,以“米点红”的树叶染出春的浪漫,湖水岛礁中的山石用写意笔法的干、湿两墨笔,绘出了水中礁石,波光粼粼的湖水用淡淡的绿,以湿笔渲染而成。画家用简练的笔墨,绘出了春色的浪漫,显示了车鹏飞先生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 作品描述: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诗描写的是辞官归隐途中所见,所见所闻抒发了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为准确表达诗意,画家用居高临下的全景,以浓墨渲擦出大山的轮廓,满山遍红,山径小路上马车停在路边 辞官者叹息。用米点、渲擦、渲染、大写意等技法由浅入深地再现了归隐图中的美景。

  • 作品描述: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大山的轮廓用浓浓的艳墨画擦,整幅画的设色以黑偏灰为主,给人幽静之感,只看见水流顺着坑坑洼洼而下,不见山路,高入云端的香积寺 藏于数十里外的深山中,车先生以设色的擦、渲、点、皴、染技法使所绘之物有种流动起来的美感。

  • 作品描述:

    “山气寂已晦 川寒敛如夕”,千山万峰笼罩在白雪皑皑中,雪中的山脉已无往日的万千气象,纯洁单一,山间果树树叶落尽,只存挂满红果的树林,挺立着;山上的草亭中,一位高士坐观雪景,别有一番雅趣。纵观画作,画家巧妙利用留白表现大雪之后的景色,尤其是果树被大雪压枝的形态,展现得惟妙惟肖,画家用写意的笔触描绘了远处雪山连绵的美景,正应了画中元人张羽的那句诗:“沉沉绿树多 隐隐千峰出”。
     

  • 作品描述:

    一湖秋水“染”红了山上的红叶,一位高士放艇湖上,怡然垂钓。画作以红为主色,近处的树林,远处的山岗,可谓层林尽染,透出了晚秋醉人的美景。车先生的笔墨功夫,在陆俨少的基础上又融入自己的写意技巧,形成自己的风格,车先生的山川,以写意与墨色渲染为主。这幅作品中,每块山石均用墨色渲染,然再留些白“点”出小草,这种绘技使山石增添了富有层次的立体感。

  • 作品描述:

    朱砂是矿物颜料,在宣纸上设色,没有墨的灵性,可分出多层次韵味,画家对朱砂习性已有所掌控。竹杆、竹叶画得富有动感,瞧,右边竹枝被大风吹弯了腰,似在来回摆动,其它几枝也是随风舞动,竹叶沙沙作响,四支破土而出的竹笋,几乎占据了全图。苏轼《竹阁》和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以补白的方式使诗画一体,相映生辉,抒怀了中国文人对竹子的一片深情。

  • 作品描述:

    诗中寻古意,画上开新境是作者的一大特点。书法笔力强健,运笔自如,画中对苍翠欲滴的松柏、飞流直下的瀑布、宽阔平坦的草地等物象线条勾勒和结构方式,充分体现出物象的体量感,都刻画出了退隐山间的幽静旷达,有着精致的笔墨和古朴的意境,给为久居都市的人们带来了清新的感受,作者将诗人王维在退隐之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表现的惟妙惟肖。

  • 作品描述:

    艳丽的青金石蓝,染抹出深山的高大气势,此作品用“美色”勾住了观者的眼球,纵贯整幅作品,可谓山川秀丽、气势宏大,给观者一种山外有山 大山叠压的艺术感受,而从山顶汩汩流淌的山泉,留白后再用铁线细细的绘出弯曲山逶迤,使画作雄浑秀丽,而高顶草庐中,一位高士坐观山景,仿佛已融入到了大自然,正所谓:得山水清气,集天地大观。山亭高士图,设色大胆出奇,用笔细腻生动,意境崇古倡新,是一幅山水佳作。

  • 作品描述:

    本作运用了传统中国画笔墨及章法进行创作,红粉色的画面处理展现出江南山水怡然的意境,画面中几位画中人或坐卧听泉、或扶石观景、品茗吟诗、对栾和曲,俨然是世外桃源的景象。作品用墨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施色浓淡相宜,精雅出尘,构图严谨、章法规整。本件作品所营造的意境、情感与古意相通,体现了人类永恒理想高度的契合,是较为典型的表达了车鹏飞审美诉求的佳作。

  • 作品描述:

      这四幅画描绘了山间四时之境中的春夏秋冬景。画面中春景树木葱茏,溪水清澈,云烟浩渺,山峦叠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夏景树木葱茏,溪流潺潺,山峦叠翠,云雾环绕,加之山中隐约可见的人家,充满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秋景银装素裹、安静祥和,山石峰峦一片雪白,溪水冰冻,杳无人烟,只有下方小屋中透露出一丝生气,充满着一股静谧安详的气氛。冬景疏密有致,几处山峦或山石成堆,或只一方大石点缀其中,使画面不再单调,整个画面主体采用淡墨渲染,在突出了冬日的季节特征的同时,又使整个画面协调统一,气韵生动。
     
      整体画面采用线条勾勒为主的方式,巧妙运用皴擦的技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四季景色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笔法雄起简洁,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地区的山水。虚实结合的效果,使得作品意象深远,气韵苍茫。

  • 作品描述: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幅初夏时节悠闲山水之间,垂钓碧溪之上的美好风光。画面以大片的垂柳为主体,空隙之中零星点缀闲钓的游人并穿插以缭绕的云雾和若隐若现的远峰,充满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整幅画面构思精巧,作者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画家运用多次渲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不同形态的线条勾勒表现出了垂柳、游人、水面、山石以及云雾的不同质感,个人风格明显。画中景物左顾右盼、虚实相映、飘逸清新、生动传神。全幅作品用笔严谨,设色清新淡雅,典雅清丽。

  • 作品描述: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幅初夏时节悠闲山水之间,垂钓碧溪之上的美好风光。画面以大片的垂柳为主体,空隙之中零星点缀闲钓的游人并穿插以缭绕的云雾和若隐若现的远峰,充满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整幅画面构思精巧,作者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画家运用多次渲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不同形态的线条勾勒表现出了垂柳、游人、水面、山石以及云雾的不同质感,个人风格明显。画中景物左顾右盼、虚实相映、飘逸清新、生动传神。全幅作品用笔严谨,设色清新淡雅,典雅清丽。

  • 作品描述:

      满山苍翠,重峦叠巘,蜿蜒起伏,瀑布从山头倾泻而出,云雾或笼罩于山头,或缠绕在半山,亦是亦非,若即若离。图中一位旅人正在一所亭子中休憩,观赏着这壮观的瀑布。
     
      这幅作品,在构图上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云雾、山脉、瀑布相互映衬,黑白虚实相结合,错落有致。用笔上变化有序,中锋、侧锋、逆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大胆融入“光影”效果,使得以平面为主的绘画又拓展了表现空间。用墨上,厚重而不轻薄,墨色多变,层次清楚,生动表现出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做到了气、韵两宣,情趣双收,给人直觉视觉,却又合情合理。

  • 作品描述:

      众山环绕,连绵起伏,山头松柏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山间云雾缭绕,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山间平地上,两位文人墨客在溪边垂钓,又有几位文人墨客席地而坐,观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幅作品在色彩上,作者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用青绿反复渲染着色,用色既大胆又细致,用笔既传统又工致。笔墨疏松空灵,幽淡简逸,灵秀文雅,色墨精妙。在笔墨布局上,作者安排几个墨色不同的块面,通过浓淡、深浅的对比关系,给人以直观效果。从整体画面效果来看,不光体现出对美学的追求,更富有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 作品描述:

      青山碧岭高耸入云,环绕着中间一片平坦的绿地,绿地上坐着一座亭子。亭在一位旅人悠然闲坐在那里,欣赏着眼前的一切。远处群山耸峙,在云雾缭绕中隐约可见,若即若离。
     
      此件作品青绿山水以勾勒为法,用笔简练奔放,笔墨布局上安排巧妙,几个墨色深浅不同的块面对比明显,富有层次感。又通过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体积感。把自然的时空,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精神交织在一起,彰显出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广阔空间,诠释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

  • 作品描述:

      画面中右侧青山险峻陡峭,山脚下树木郁郁葱葱,山间绿地有一小亭,亭下一人闲坐休憩,清澈辽阔的江面上飞过群鸟,远景崇山峻岭,蜿蜒起伏,一艘帆船独自在烟雾缭绕中前行。
     
      此件作品用笔疏松空灵,幽淡致远,追求画面宁静的气息,看似平淡,实则有内涵。在用色上浓淡把持有度,透明洁净。点线交错,构图及树石造型新奇生动,注意到空间透视关系,虚实明暗互映,更空间立体感,形体气势开合适中,创造了一幅意境幽深、气象万千的胸中丘壑,而这些正是作者情绪的映衬,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淡泊高远的心境。

  • 作品描述:

      此画情趣双收,行云流水间顿生洒脱。远处山峰直耸云霄,清泉仿若天上来;孤雁阵阵,徜徉于群山之间;山有黛色,群群古树点缀,层峦凸起,左下一高士踱步欣赏,看遍山色画意。
     
      本幅作品意境深远,笔触既传统而又工致。整体呈之字结构,蜿蜒渺远,用色雅致温婉,几处青色立显精神。金色宣纸上描绘出一幅深秋山景:石青渲前景,绿松染苍山、远山显意蕴;运笔提按、线条停匀而含蓄,勾勒以淡线条为主。近处有红叶、嶂壁,远处有瀑布雁群,山木桥上又点缀一高士,此种构图使得画作明快勃发。
     
      作品蔚然清远,似画里看山,山中看诗。不仅流露出丰厚的中华底蕴也体现出作者寄希望于山水,行事悠然淡泊之意。

  • 作品描述:

      此画微茫灵动,深润清丽。时令清秋,潋滟山色、葱葱树木,远山连绵不绝,两山夹壁处设有长廊,游人置身在长廊,心却随山势起伏,随自然飘动。
     
      作品兼工代写,笔触细腻纵横。整体结构空灵深远,构图巧妙凸显主体,设色素雅无华、更显意境悠长不晦。墨色层叠、苍绿其外、水墨其里、墨线藏在秋意之中,浅绛绘古树,晕染描远山,重色点苔,瀑布融于流云,流云笼罩山景,隐约平添几许纱帐轻笼的想象。
     
      画作流水奔腾砥柱立,好山呈露晚云开,除给观者古朴意境外,也体现出作者的品格学养、淡泊心性以及对宁静祥和的向往。

  • 作品描述:

      太极,画家以六条屏的画面,多人多姿练功与大自然天地合一的大场面,点出了中国功夫与大自然的内在逻辑关系。武术出于中国,但属于世界,所以6位“功夫人”的背景,没有中国具象的一山一屋,而是以深蓝的大海为背景。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每天有100余个国家的4亿多人在打太极拳,因此,武术早已走出国门,属于世界。
     
      丁筱芳创作这幅作品,其灵感来自韩国大海边一位练功者,他以大自然为舞台,神情肃然的通过各种推、揉、拿、擒等动作,与天对话。中国画一般以四条屏为组画,丁筱芳的条屏画,以内容为先,常打破四条屏的框框,有三条屏、六条屏等。这组六条屏的六个人物,均以工笔刻画,穿白色练功服,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气勃勃,富有动感,彰显了中国功夫的力量与柔美。

  • 作品描述:

      传统的中国画,如何能画出时代感,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每一位优秀的画家所面对的难题。
     
      现已年过花甲的丁筱芳,当年在自己44岁“高龄”之时,为寻求艺术上的突破,毅然入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研究生班,探索中国画在墨韵设色上的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历炼,丁筱芳终于在墨的设色上形成了自己的“色块语言”。
     
      弘一大师这幅肖像线描画,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画的特点,就在墨的处理上,通过浓、淡、干、湿的笔法技巧,一个活脱脱,有着喜怒哀乐情感的弘一法师,站到了你面前。这幅大师白描,丁筱芳仅用墨的黑色,绘出了弘一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见,中国画的神韵,离不开画家对墨的理解与精益求精的执着。

  • 作品描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这是中国一代文学巨匠鲁迅的著名诗句,他表达了鲁迅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画家以“横眉冷对”作为鲁迅人物画的名称,在这里是名副其实。
     
      作品以黑色为基调,甚至鲁迅的脸也是黑色,且眉宇紧锁,满脸的凝重,以冷静的眼光审视着黑暗的社会。但黑暗总归是暂时的,光明终将到来。所以画家用留白的背景以及长袍右侧的白光,预示着光明没人能阻挡。画家用写意的墨色,准确的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可见其笔墨的绘技已臻化境。

  • 作品描述:

      这是一幅刻画我军司号员的四条屏,丁筱芳大胆地用偏黑的色彩渲染军装,以淡淡的墨色勾勒出司号员严肃的吹号神情,使四条屏显得庄重肃穆,反映了我军一贯的战斗风彩。
     
      此图,乍一看,四组司号员似乎都一样吹着进行曲。但仔细欣赏,还是能从帽子、帽徽、着装上分辨出我军从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到今天现代军人风貌。第一代红军司号员用简陋的冲锋号吹着进行曲,到今天第四代的现代军人,用西洋乐器吹着同一首乐曲《前进、前进、进》。画家用喇叭这一乐器,描绘了我军代代相传的军人精神,在现代化的今天,牢记军人的初心,听党指挥,强军打胜仗的优秀传统。
     
      前进、前进、进图,再次彰显丁筱芳以墨色在绘画中的熟练运用,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此作品获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提名优秀奖。

  • 作品描述:

      远处是拐角的长廊,中间是低垂的杨柳、太湖石假山、盛开的荷花。近景,是简陋的唐式草堂内,二位文人雅士席地而座,围着置放一把茶壶和茶盅,及香薰的茶台,边上一位茶童双手捧着一盆茶点,送往主人。
     
      这是一幅十分悠闲的品茶图,画家以淡淡的褐色、米黄色及湖蓝色,白色用渲染的湿笔,描绘出品茶时,中国文人追求的艺术陈设和庭园美景,这就是中国茶道的意境——和。
     
      这幅作品,它的世说新语,要告诉当代人的是什么呢?
     
      中国茶道文化,推崇的是和:政治家品茶,追求的是和平治天下;商人品茶,追求的是和气生财;一家人品茶,追求的是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的中国茶文化至今依然有蓬勃的生命力,这就是画作的新语所在吧。

  • 作品描述:

      人物画,最忌的是千人一面。
     
      这幅水浒人物小霸王周通,图中有七个人,以穿黑衣、胸戴红花、眉飞色舞的周通为中心,后面的六个人神态各异,有的提着灯笼,有的搭拉着鼓,有的吹着芦笙,有的牵着马,有的引吭高歌,场面充满喜悦的氛围。
     
      丁筱芳是位善画人物的画家,《小霸王周通》图中的七个人物,个个都是正面特写,画得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

  • 作品描述:

      奔腾的战马寥寥数笔,用干涸的淡笔描绘四蹄凌空疾奔,马头回首侧看,驰骋在战场。奔跑中竖起的鬃毛和马尾,在风中飘舞,画家用简练的几笔写意,就画出了如此神采飞扬的战马神态,功力不可谓不深厚。马背上的花荣,则是用工笔重彩细细刻画全身盔甲,拉紧的弓箭,身上背着的箭和战刀,以及怒目而射的脸庞。人物的工笔与战马的写意,形成一粗一细的强烈反差,也使观者领略了丁筱芳的扎实画技与多变的风格。
     
      作品在置景上,重点是写人和战马,也没有对手,仅一面腊腊飘扬的战旗和几朵祥云,用“近景”特技画人,身后一片空旷的战场。这样的描绘,有利于小李广花荣的勇猛形象的展开,留给了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 作品描述: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三位老牧民坐在一辆纺车前,似乎在谈论关于“羊”的问题。
     
      这幅刀郎乡三老汉,看着眼前的羊群,喜上眉梢的神态,预示着今年将会迎来不错的收入。此图创作于2014年,作品从侧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政策照到了广袤的新疆大地,各民族相处的更加融洽。
     
      由于作品是挖掘人物内心,所以中间是重点,而上、下的白云和羊毛用留白处理,使整图在经营上,显得轻松、愉悦、欢快,人物用“丁氏语言”以写意加色块的处理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

  • 作品描述:

      看似相当随意的笔锋,尤其是维吾尔族老铜匠的描绘,完全是大写意与工笔的技法结合。但人物的坐姿,手中铜器活儿的加工,以及边上待加工的热水壶,墙上挂着的铜锅等,画得十分清晰。喀什铜器工店,画家以淡雅的咖啡色、褐色、墨色的流动,以及中间的留白透光,烘托出了欢快热闹的气氛,生意的火红。
     
      作品创作于2014年,它用生活的一角,反映了新疆人民安稳的生活。

  • 作品描述:

      这组艺伎乐园图描绘了一组古代风雅女子的活动场景。奏乐、玩乐、书画、赏画等等,展现了古代志趣高雅的女子的日常风貌。
     
      整组画面均采用“S”形构图,人物交相辉映,松紧有致,相映成趣,极其重视章法上的繁简、疏密的统一。画面以淡墨渲染为主,通过墨色在纸上的渲染和深浅不同、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细致勾勒使得画面中十九位女子每一个人都栩栩如生,且体态各有不同,或端盘,或弹琴,或执笔,或展卷。人物布局也是精心安排,有三五成群高谈戏笑,也有一二独行孤芳自赏。作者通过描绘这样一组画面,表现出了古时风雅女子精于工艺的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 作品描述:

      此图精细巧妙地描绘了山奇水秀的美景。奇峰峭壁,峰林叠翠,溪水潺潺,远处轻烟淡峦,有苍茫之感;近处草木植被泽生,生机盎然。峰顶三名闲适自处的游人,更为整体添补了脱俗之感。
     
      立幅构图,画面布局饱满,气势逼人。描绘顺序自远及近,有立体感;一泓自上而下的清澈溪流,更为整体添得层次韵律感。画面上的墨韵有鲜明的现代气息,作者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进行淋漓破化,墨色自然明润,浓淡虚实相生,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诗意。在技法上,山石的绘作打破了传统勾、皴、擦、染的流程,用笔有力,晕化自然,水墨相济相生却又不拖泥带水,使作品熟中有生,似是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颇有特色,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山河好景。

  • 作品描述:

      作品墨随笔运,描绘出一幅壮阔的山水图。山谷层峦叠嶂,奇势峻拔;在绵绵山谷之中,仍有树木破仞而出,随山势的起伏而扎根生长;或遇幽谷闭塞之初、出口狭窄,则有泉流湍急、一泻而出,激荡凶猛。
     
      作品意笔皆有,独特的水墨染法与自然山形与流动的清泉合为一体。画面上对山体不同层次的画法凸显出山的巍峨,山泉的迸发仿若留白,节奏舒缓。对幽谷的勾皴擦染犹如泼墨却不落窠臼,富有结构与块面感;描绘树木中锋有力,细致入微;峰峦的巍峨和泉水的激荡弥漫画面。
     
      画作色彩雄浑、清逸壮美,表达了作者置身滚滚红尘之中不断观照人世间种种的初衷和真切情怀。

  • 作品描述:

      这是一幅古人茶道图,画的中间是一块大青石,上面是一棵朽拙的五针松,苍劲古朴。树下三位文人,一个左手怀抱古琴,似在思索能与山野空间茶道融为一体的优美曲子。坐在石上的一位,欣赏着红衣女童,手执紫砂茶壶往白瓷盅沏茶,目不转睛。而左边一位,右手握扇,左手端着白瓷盅,正与二位石上“仙人”品茶论道。女茶童左侧地上放着香炉、执壶和线装书。中国明代江南文人,由于生活富足、物产丰盛,非常注重茶道的空间陈设。这幅图虽然绘的是山间茶道,但对艺术的陈设很是讲究:怪石、老树、香炉、古琴、执壶,书本等,勾勒出高雅的品茶空间,这就是古代文人对生活的追求。此画乍一看,仿佛是在山间品茶,悠闲自德。其实不然,画家在序中作了交代,他们是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借茶而纵论天下之大事,做天下之文章。
     
      海上画家韩敏这幅浓墨重彩的佳作,传承了中国文人画的意境之美。

  • 作品描述:

      三位女子,右侧的那位眉清目秀,手执琵琶,弹拨出优雅的乐曲。左侧的那一位躬腰站立,吹着竹笛。而中间那位,则席地而坐,弹奏着古琴。作者着重刻画了弹奏琵琶的女子,她婀娜多姿,衣着艳丽,肩披薄如蝉翼的丝巾。然而画家的题跋,却道出了她光鲜背后的辛酸。
     
      原来,这位女子是京都长安的艺妓,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听者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此女子的这番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琵琶行》赠送于她。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 作品描述:

      画中那位衣着鲜亮的女子,恰似贵妃娘娘,雍容华贵、娇艳欲滴。一对引颈展翅的仙鹤,似乎也被娘娘的花容月貌所动容,为之引吭高歌。在长着芭蕉、竹子,堆砌着太湖石的小院内,娘娘踩着碎步,欣赏江南庭院的美丽春色,一旁的侍女为其遮阳避暑。正如韩敏题诗的首句所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语道出此画的主题。
     
      韩敏的人物画,在技法上有着海派画家代表人物任颐的画风,人物形象传神,服饰、花卉着色艳丽,画中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从这幅画的表现手法中,可以窥见韩老这位全能画家的扎实功底,芭蕉、竹叶、仙鹤的灵动表现,既有传统的工笔画法,又融入创新的写意技法。从整幅图的布局来看,人物、花卉、动物的空间布局张弛有度,表现了韩敏对中国传统画技法的娴熟运用,雅俗共赏。在当代海派画家中,韩老的人物画功底可见一斑。
     
      此作品诗、书、画三位一体绘,以传统的技法,彰显了韩敏扎实的绘画功底,是韩敏老年画作的佳品。

  • 作品描述:

      曹雪芹笔下的美女林黛玉,是一位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水蛇般细腰,靓丽光鲜的衣着难掩其瘦弱的身躯,仿佛一阵大风刮来,就能把她吹倒在地。
     
      韩敏笔下的美女林黛玉,用画笔具象地为曹雪芹名著《红楼梦》的主人公立了像,这是画家对作家笔下人物的再创作, 给人过目不忘的视觉映像, 韩老无疑把这位纤弱的美女画活了。瞧,黛玉肩扛竹制的锄头,挪着碎步,费劲地走入叠着太湖石,长着芭蕉、竹子的庭园,地上撒落着红、黄、紫等各色鲜花。此情此景,无不让人触目生情……

  • 作品描述:

      西施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 ,这是无人不晓的。但西施是战国时期越国的美女,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兴旺,她远嫁吴国的国王,知晓这一典故的人却不多。
     
      韩敏与西施同是 “越国”后人,所以韩老笔下的西施,有着其独特的韵味儿。一袭长裙飘飘,蓝印花布系在小蛮腰上,随风飘荡。画中西施右手撑着柳树杆,左手挎着竹篮,仿佛小鸟依人般依偎在飘拂的柳树下,格外楚楚动人。
     
      韩敏是当代海上画家中,人物画的大家。他刻画的形象,具有鲜明个性,人物传神、生动,仿佛呼之欲出。

  • 作品描述:

      中国历代画家都喜画竹,宋代的宋徽宗,元代的黄公望,明代的文征明、唐伯虎,清代的乾隆皇帝等。 文人达官贵人画竹,一来展示画家高风亮节的清廉之气,如竹子一般朴实无华,不哗众取宠;二来展示画家绘画的基本功,别看简单的枝干、竹叶,要想把竹子画好、画活、画绝,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绝对画不出灵秀之气。
     
      韩敏一身追求花鸟画的极致,而竹子却是他的最爱。在他画的数十幅竹画中,从布局和绘画看,没有一幅是雷同的,每幅画法各有不同,千姿百态。这反映韩敏在生活中,对竹子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这幅竹青图,一根主杆,由高往低,斜卧画中央,一只山雀立于其上,把竹子压得摇摇晃晃,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而远处的一枝竹叶用水墨渲染,隐隐约约。这一虚实结合的笔墨技巧,染出了中国水墨画的韵味。而山雀细如发丝的羽毛,则展现了韩老工笔画的高超技巧,以及传统画的功力。尤其是竹子似在风中摇曳的动感,疑是“板桥神竹”再现。 

  • 作品描述:

      清瘦两竿如削玉,首阳山下立夷齐。
     
      初赏此画,两枝竹竿之上,两只黄雀叽叽喳喳,看似简单。细细品味,与画家的题跋一起研读,方知此画的丰富内涵,以及画家的艺术发展轨迹。
     
      今年88岁的韩敏,已是海上画坛人物中,花鸟画的顶尖高手。他自我总结:竹子学的是郑板桥,花鸟学的是黄庭坚,而书法则有老乡金农的味儿。这三位书画家都是中国古代的大家,韩敏在当今中国画坛,能确立自己的风格,在人物画、花鸟画上有所建树,不是无根之木,而是师古而不古,先传承再创新。

  • 作品描述:

      中国画家笔下达摩脸的“开相”,基本是程式化的:袈裟裹身,满脸乱须,不修边幅,似看破红尘。然而韩敏笔下的达摩却给人以新意,乍一看以为是八仙“铁拐李”,右肩扛一竹藤拐杖,双手似合十状,似乎在施法。但细读吴昌硕题达摩诗句后,才彻底明白,原来他不是“铁拐李”,而是达摩。
     
      从其双目紧闭的脸神上,仿佛能读到达摩内心对当今世界,一味崇拜金钱物质的痛苦与不解。在佛的悟道中,一切皆空,淡泊物质,社会充满和谐美好,这才是当下世界应有的省悟。为表达内心的思想,画家在全图设色上,以墨黑为主,仅飘拂的腰带为红色,鲜明的色差,使观者若有所思。其实,达摩的所思所悟,更是韩敏一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客观反映。这就是海派画家人物画的灵魂所在,其笔下的人物,寄托了画家对社会、对人的思索以及是非判断。
     
      韩敏在当代海派画家中,有着全能画家的美誉,他的作品,诗、书、画形神兼备,而在表现手法上,工笔、小写意、大写意都有神来之笔,反映了画家高超的画技。本图的人物、书法在构图上呈现一种看似随意的视觉美,体现了海派画家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功力。

  • 作品描述:

      芭蕉,竹叶下,立有湖石的庭院中,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惆怅。她的衣裙在瑟瑟秋风中飘动,腰间粉色的飘带系成一个结,随风摇曳,略带忧伤,让人心生怜爱。
     
      此图用白描画法,笔墨流动爽利,转折方劲,线条起伏顿挫,用笔极富韵律感。全画虽纯用水墨,却能在粗细、浓淡变化中显示丰富的色调。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在韩老的笔下再次被赋予了生命,画中女子一脸哀怨,似在诉说着心中的苦闷。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倍感伤……

  • 作品描述:

      此画意境深远,用简单笔触画尽渔家傲的意蕴。画中树木交错而长、生意盎然,枝桠弯曲有力,簇状针尖叶片点缀其间。树下一人一驴相伴而行,人物衣着朴素大方、手持长棍,目视前方;驴则低头觅食,紧随主人。可谓“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作者以感性的意境化方式掌握笔墨运行规律。整体酣畅淋漓、收放有度,结构大小意趣颇生。人物则施以淡墨、简单雅致、色不碍笔笔不碍墨,简单的勾勒与着墨使人物淡然的神态跃然纸上;树木采用点染手法、疏密有致,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线条如行云流水,简洁流畅;色彩清新明快,笔简意繁。
     
      该幅画作清雅高逸,仿若挣脱时空的束缚,将观者带到简朴秀雅的古代乡间、放下世俗的尘嚣,寻找内心的静谧与淡泊。

  • 作品描述:

      此幅作品简单大方,描绘出红原女性日常的生活场景。前有两位女性在土地上劳务,左侧女子身背包裹,伫立目视前方,右侧红色头巾女子则弯腰劳作。后方两头牛动作神态则与两女子遥相对应,一头转身而视,一头低头觅食。
     
      作品看似一分为二,实则相互对应牵连。画作远近大小恰到好处,粗细线条均匀不旁逸斜出,干湿用墨、平涂与点染凸将女性的朴实、牛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人物形态上偶尔的皴法生辣而显沐雨栉风。
     
      最精巧的地方在于对女性面容的描绘,简单几笔勾勒与点染却令观者有饱经沧桑与风霜之感。作品只利用小场景便反衬出红原生活的不易与女性的勤劳朴实。

  • 作品描述:

      作品描绘出人与动物共生的画面,清秀雅丽却寓意颇深。画中女子侧卧于草地、枕手而眠,老虎则匍匐趴在女子身边,扫视着周围环境。
     
      画面简单大气,中心对称的结构使画面具有灵气;人物采用抽象式的侧锋着笔、背部及腿部的少量皴法既直接塑造了女子身体结构更含蓄传达了其曼妙身姿。周围绿色环境用平涂表示,水墨交融来描绘老虎身体细节。线条粗细有致、用色雅致,整体抽象而不晦涩。
     
      看似力量相差悬殊毫不相容的女子与老虎代表着世间的刚与柔、阴与阳,环绕式结构彰显和谐共生,绿色底色仿佛是对环境的理想表达。人与动物同住地球村,刚柔并济、阴阳共生,无论力量与强弱,希望和谐共处不再是难以实现的追求。

  • 作品描述:

      本幅画作颇具气势,描绘出京剧中杨宗保与穆桂英一较高下的场面。画中杨宗保英气逼人,动作刚硬;穆桂英红衣着装、巾帼不让须眉,节奏感十足。
     
      作者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图示的新颖结合起来,人物布局简单但显眼、半工半写的技法更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形神意态兼备。构图简单主体凸出,提按腾挪之间均具生气,线条灵活多变却不显复杂,独具京剧魅力。点染笔墨纵横豪放,色彩鲜明沉雄。
     
      故事始于二人比试但却利用头饰与动作之间的交融为之后的发展留白,仿若这只是开端。整幅画作使人颇具希望与憧憬,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 作品描述:

      画中为三名藏族妇女在草原上,远处牛羊低头漫步,天地茫茫,妇女们弯腰劳作,十分宁静恬淡。
     
      画面着色浓淡相宜,低饱和度,墨色渗化,洒脱酣畅,在大气中彰显着细腻精致。
     
      韩硕用在不丧失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进行具有现代形式感的作品表现,在传统水墨中吸取有机成分,来打成一种平衡,通过对水与墨的调和来展现人物的笔墨韵味。
     
      相对于只有一至两个人物角色的画作,韩硕的此幅画作环境相对复杂,但是清丽简练,体现出其丰富的创作经验。

  • 作品描述:

      图中所画是京剧《野猪林》中的一幕,取材于文学名著《水浒传》。图中的鲁智深手持他六十二斤的水磨镔铁禅杖,神情欣喜,而林冲则放肆舞剑,双腿交替身体前倾。
     
      首先画面干净清爽,即使是大面积的衣物上色仍且十分均匀,整体浓墨和淡彩处对比强烈,使得画面舒服又有亮点;线条流畅、有繁有简,鲁智深衣服的褶皱处理空间感十足,标志性的大胡子和看家兵器,寥寥几笔将鲁智深表现的活灵活现;林冲虽动作复杂但人物结构合理,将他的意气风发刻画的惟妙惟肖。

  • 作品描述:

      此图所画为京剧《拾玉镯》中刘媒婆看穿孙玉姣被傅朋打动,出面撮合的场景。
     
      画面色彩丰富,形象夸张变形,在形象设计上十分巧妙。孙玉姣姿态忸怩,展现出女儿家脸皮薄被人戳穿的羞涩形态;而刘媒婆蹲坐在椅子上,双腿叠交,非常机敏,整幅画面稚趣横生,十分诙谐。
     
      在创作形式上,是突破了传统水墨画的严谨性,以笔墨的情趣韵味为主旨,把人物形象进行了解构和再创作,展现出一个全然不同的机巧的媒婆形象。这种新的演绎,其实是对经典的“回炉”,浓郁而充满了温情。

  • 作品描述:

      图中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环节,画面中六位蒙古青年正在蒙古包外进行摔跤比赛,场面十分激烈热闹。
     
      图中色彩非常丰富,画家力图用多彩的颜色表现场面的活力与轻快,而在用色上并非浓墨重彩,而是很好地把控水与墨的关系,色彩鲜艳却不厚重,非常明丽轻快,虽然是水墨画,但是内容和主题都是充满了现代气息,打破了传统水墨画的樊篱。
     
      整个画面点面结合,最中间的两个青年最为突出,既有重点,也注意到整个场面的完整性,远近结合,构建出一个颇有空间感的画面。在这场力量对决中,画家并不拘泥于人物肌肉纹理的勾勒与描绘,而采用写意灵动的长锋线条,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使得力量冲突也变得轻盈起来,舒缓而轻松,而避免了用力过度之嫌。

  • 作品描述:

      近处重重叠叠的荷叶填满了整个画面,映衬着洁白无瑕的荷花,荷花在微风中摇曳摆动,仿佛一群白衣少女在绿丛中翩翩起舞。远处的荷叶沉浸在清晨淡淡的薄雾中,雾气在荷叶间悄然流动。画面左边三只白鹭在池塘边走动觅食。
     
      荷叶间的穿梭重叠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感,突出了物象的质感和空间感。荷叶深厚的墨绿色营造出一种夏日的清爽惬意,墨色交融又富有变化,色彩浓淡、深浅、厚薄的对比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感受。对荷叶、荷花、白鹭线条勾勒一气呵成,比例把握匀称,足见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

  • 作品描述:

      近处两只色彩鲜艳的雉鸡深情对望,部分牵牛花已然盛开,仍有一些还在含苞待放。远处竹叶青翠繁茂,背景假山上,鸟儿们呼朋引伴,相互雀跃。
     
      空间上景物的远近、大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突出其体积感和质感。作者凭借多年的生活积累以及花鸟画笔墨的锤炼和沉淀,用传统审美意识和情趣,画出了花鸟画的新时空和新境界。

  • 作品描述:

      这是一幅拼接画,由不同的两部分组成,画中荷叶苇杆茂密,荷叶中有几朵欲开未开的白色荷花,清雅悠远。
     
      这是一幅较大幅的带有较强现代意识的传统工笔画,虽并不严丝合缝,但起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意蕴十足。同时,拼接画的绘画方式还使整幅画拥有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构图方式十分新颖。画面线条坚实流畅。墨色的浓淡深浅交织出了荷塘中独特的造型肌理,充满别样的美感。整幅画充满着一种孤寂清幽的情调。表达了作者的高雅志趣和对超脱世俗羁绊的渴求。

  • 作品描述:

      图中两团紧簇的盛开白色荷花在绿色荷叶的衬托下美不胜收,形态各异、娇艳动人。一排蜻蜓自花间飞过,与花叶构成了一派清新自然的美好画卷。
     
      这是一幅工笔花鸟画,白描笔法精谨细腻,形似、神似二者皆到位,以均匀的细线勾勒造型,工整、严谨。主设青翠之色,色调统一,深浅用色过渡自然,色彩艳美而不浮躁,沉着中而见亮。与传统工笔花鸟画不同的是,此画构图饱满精巧有现代设计感,近处荷叶边缘以及远处的荷叶都仿佛与水汽薄雾相融,给画面创造出一种虚幻感,营造出一种清远的意境。

  • 作品描述:

      图中描绘了一片竹林中一公一母两只山鸡,公山鸡引颈高吭,母山鸡低头啄食的画面。
     
      画面图画要素简单却构图精巧。公山鸡转头引颈高吭的原因作者并未画出,而是作为一个想象的余地留给观者,可谓意蕴悠长、意象深远。画面色彩鲜艳,线条勾勒明快流畅。作者结合了西方写实绘画手法和传统中国画的意象画法,所画之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运用线条切割墨块的方式和层层的墨色晕染,营造出强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透视感的视觉冲击力十足。

  • 作品描述:

      冷宏所作的此幅春山绿水独具新意,描绘出一幅春回大地、草木烂漫的景象。作品笔触简拙却仍有阴暗变化;构图为典型国画结构但却采用了大道至简的表现形式,师古人而得造化;在展现现代风采的同时挖掘意境;房屋用简单墨线画出其轮廓,顿挫转折之间凸显其立体感与结构变化;赋色鲜艳、缤纷烂漫,与春色交融;近景及岸边的刻画通过墨色的渐变表现其连绵,同时也是对村落人家的扩写。流露出春天勃发的生命力与温暖的格调。

  • 作品描述:

      冷宏所作此画打破传统,虽为国画却有油画之姿。画作塑造出春山绿水相依相生的情境。作品富有拙趣,对建筑的简单线描勾出轮廓,具有西式绘画之感;颜色把握精准,扑面而来的色彩颇具感染力、使人愉悦;构图体现传统意境,上下错落;层叠有致的建筑隐入仅用墨色勾画便显神韵的古树之中,是抽象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大道至简,笔墨格调清新秀润,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构建中体现诗情画意。流露出万物齐发,和谐相生的自然品格。

  • 作品描述:

      冷宏的这副春山绿水色彩清新温润,造型生动。画中水波不兴、烟笼渺茫,几艘小船和长亭与岸上参差却有致的建筑呼应,具有生气。作品构图颇具意境、以点概面,通过水边一隅便将草青水澈的烂漫春景展现出来;墨色中轻重缓急、顿挫转折的节奏变化则体现出块面感与阴暗变化;笔触简洁却不简单,远景朦胧近景清晰,虚实相生的水墨变化体现出清淡的韵律,高迈行云、雅俗共赏。中西结合的画法流露出作者河山大好的欣然喜爱之情。

  • 作品描述:

      此图描绘了清晨时分的姑苏城中晨雾缭绕的自然景象,也突出了楼台亭阁、小桥流水等诱人画面,有两名姑娘正在投入地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风光。
      姑苏城背景和园林景象多用灰色调,朦胧且隐晦,多处使用厚肌理来表现,使得画面的表现力更强,同时也使得背景的层次感不局限于颜色的冷暖、虚实的对比。远近山也通过笔触的薄厚,颜色的冷暖来进行刻画。画面人物背景为中性的黑紫色,而边缘则为黄绿色调,从视觉和色彩关系上可以使得人物的处于画面的视觉中心,突出主题。此油画为表现主义,除了人物面容外,多为虚实模糊和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并且结合了中国国画的刻画手法,由此看出想要表现的重点是人,与油画标题《姑苏行》相呼应,重点在一个“行”字。画中女子面容娇羞,动作温柔和缓。与背景的大写意,笔触随性潇洒形成对比。不禁让人驻步停留。

  • 作品描述:

      此幅"战地黄花分外香"是林老师92岁时所作,他用苍健的浓墨写巨石,使之极具张力,用富于装饰性的笔墨写菊花,用墨笔兄写枝叶,整个画面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 作品描述:

      此幅“秋牧图”是林老师的早年之作,近景的岸堤上,一排秋意盎然的红树,笔墨洒脱,几头在田埂上的耕牛,用浓墨勾勒,笔墨淋漓厚重,远山则用极富写意的手法用淡墨来表现,赋以花青色,更远之山用花青,使人感觉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江上有一鱼艇,数只鱼鹰在艇上在江中或捕鱼或戏耍,艇上站有一女子,岸堤边,数条鱼艇泊在那儿,鱼鹰停在岸上,停在艇上,整个画面有动有静,给人带来满满的秋意,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 作品描述:

      这幅“江南春色图”是林老师画作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近景河堤上的一排桃树,用浓墨写树干树枝,用粉色点染桃花,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中景用淡墨写帆船和飞鸟,远景则用大笔浓墨写之,给人以深远之感。林老师作画用笔极其大胆,爽快,画面的黑白灰对比强烈,用笔用墨用色均有独到之处。

  • 作品描述:

      山石,小鸟,野草是林老师特别的所爱,曾多次作画写之,此幅方构图“春风无语日初高”的画作,作者用极具装饰感的线条写巨石,巨石旁用淡墨勾勒,施以淡淡的草绿色,巨石上 栖着两只水墨小鸟,使整个画面层次井然又浑然一体,给我们以春意盎然的感觉,透过笔墨可见林老师宁静的心绪。

  • 作品描述:

      《老牛耕罢南山雨》表现的是山乡的宁静,清新,淡雅,悠远之美。两头老牛在河水里享受着劳作后的悠闲,泛绿的远山给人以宁静的感受,使观者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

  • 作品描述:

      此幅“黑山远去是故乡”,画的是浙南山水,却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近景的河堤,中景的帆船,远景的大山,恣意涂抹,用笔洒脱,使画面极具张力。画面中的飞鸟,帆船上的船夫给人有一种顽强生命力的感觉,给观者有勇敢向前奋发向上的艺术感染力。

  • 作品描述:

      此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陶渊明诗意图,充分显示其深厚的笔墨功底,近景以浓墨勾勒两棵大树,用稍淡的墨色勾勒错落有致的民居,背景则是用淡墨写虚虚的远山,整个画面水墨交融,浑然一体,山中数只飞鸟,增强了画面的动感,虽用笔寥寥但画面却异常饱满,富有诗意,足见作者构思之巧妙。

  • 作品描述:

      牛是林老师经常画的一种动物,他生在农村,对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长期从事泥塑,漆画,描金和剪纸,所以林老师所画的牛颇有自己的味道。此幅“春日好时节,雨细柳叶轻”讲究用笔,六头憨态可鞠的耕牛,行走在柳树下,型态各异,所画的牛颇有剪纸的味道,笔墨简约,行笔老辣,背景的柳树及枝叶亦非常简略。

  • 作品描述:

      此幅“牡丹花开大地春”之作,林老师用粉色画了两棵盛开的牡丹花及两棵待开的花苞,用浓墨写枝叶,用笔潇洒松灵,表现出牡丹花的一种雍容华贵之气,延着左侧的竪式题款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构图更加饱满。

  • 作品描述:

      此幅荷塘消夏图是以清淡取胜的佳作。画图中上下两组荷叶均用浓墨,淡墨画前后荷叶,中间间以粉色的荷花,两组叶花结构不同富于变化,荷叶用笔爽快清新,给人以清逸别致之感,底部又画了三枝一组的菱叶,使画面更加丰富且有变化。

  • 作品描述:

      此幅“秋菊图”,林老师在画面的左侧用浓墨勾勒巨石,施以草绿色,近景用淡墨勾勒菊花,施以淡粉色,淡黄色,用重墨写枝叶,使菊花在画面上更加突显,巨石之上,栖着两个用写意手法绘制的小鸟,给人以庭院菊花自开的闲散心境。

  • 作品描述:

      “梅花香自苦寒来”此幅作品,林老师用极简的笔法画巨石,用笔霸悍,施以淡淡的赭色,接着用极富张力的用笔写出梅花的老干,枝叶,此株老干坚如石凿,枝如铁铸,透出一股倔强之气,而用曙红画梅花,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清新的感觉。

  • 作品描述:

      这幅喀什阳光系列,画家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新疆维吾尔族妇女,穿戴节日盛装,怀抱婴儿,带着孩子,去逛热闹的集市,或是赴庆典晚会。他们眉眼中闪动着兴奋与期盼,是去逛热闹集市,还是赴庆典晚会?背景则以骆驼相衬,可谓草带平沙阔,骆驼伴美行。
     
      这一幅画面,女性形象虽有适度变形,却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清晰形象,以相对写意的笔法,绘制了背景骆驼。这一粗一细的绘画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风格迥异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维吾尔族姑娘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在当代海派画家中,马小娟可谓独树一帜,她的绘画似乎是成人中的“儿童画”,笔法“稚嫩”,设色大胆。但她的绘画作品,在海派画家乃至全国画家中,正因为一改传统的笔墨技巧,反道成了她鲜明的艺术特色,自成一派,让观者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 作品描述:

      画中黛玉身着粉色衣饰,头戴粉色头饰,与满园桃红相呼应,肩上扛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右侧是一棵桃花树,空中飘舞着被吹落的桃花,满地也尽是落花。
     
      作者笔下的黛玉,容长的脸,秀倩的鼻,美画春山,目如横波,樱桃小嘴,粉面生春,加以恰到好处的晕染,更显惹人怜爱之状。线条严谨、简练、流畅,勾勒出黛玉曼妙的身姿,又通过不同线条来表现面部表情,眉眼动人。画面清奇、名丽,给人以意境秀美、内涵丰富的深刻印象。作者对黛玉这一形象的描绘,表现出了黛玉的多愁善感。

  • 作品描述:

      图中秦可卿身着典雅碎花服饰,头戴鲜花,眼神望向贾宝玉,贾宝玉眼神也望向秦可卿,两人手牵手,欲向前方走去。身后桃花与芭蕉叶,与两侧的灯笼、荷叶作为背景点缀。
     
      此件作品准确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和神态,作者对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拿捏到位。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营造出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和虚实效果。线条准确流畅,工细流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渲染之中,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 作品描述:

      朵朵滚圆的荷叶轻浮于池塘湖面之上,挨挨挤挤,参差不齐,有的荷花仍在含苞待放,有的荷花已然盛开。妙玉身着素衣站在中央,手持佛尘,面带愁容。
     
      用笔清新爽利,讲求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充分体现出人物和景物的质感和量感,墨迹酣畅淋漓,充满流动、氤氲之气。画中人物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设色典雅朴素,富有层次感,彰显出了妙玉独善其身、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充分发挥线描的轻重快慢,顿挫转折,以生动的节奏来提醒形象的精神,彰显出作者精湛深功。

  • 作品描述:

      王熙凤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衣着艳丽,头戴凤冠与众多丫鬟奶妈聚集在一起,右边两位女子手执灯笼,似在安排府中大小事务。
     
      此幅画作女体轻盈端庄,通过不同人物和身份、服饰、身姿顾盼及甘地疏密的间隔,与统一中而又变化。衣纹用圆浑磊落的描法,尤显时代特色。面部表情通过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描绘与其它各部位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显示出不同个性。整幅作品通过描绘王熙凤以及下人的生动描绘,表现出了王熙凤在执事时的精明干练。

  • 作品描述:

      画家在传统工笔与写意的中国画技巧上,用水粉的韵味,淡雅的设色,描绘了三位衣着清新,打扮时尚的都市少女。她们徜徉在绚烂多彩的花丛之中,有的在低首闻香,有的在回首凝视,有的在打理诱人的长辫。还有彩凤似飞似舞,好一幅人间仙境图,一片祥和气象,讴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幅作品来自于《花期》系列,画中描绘了枝低疑欲舞,花开似含笑的场景。马小娟的人物画以女性为主,这三位都市少女的形象适度变形,个性凸现,别具一格。通过这幅作品,观者可捕捉到,画家清新雅致的绘画风格,似乎来自于宋人画的工笔与设色。

  • 作品描述:

      什么是“花枝招展”?这幅作品形象地图解了这一经典成语。为彰显三位都市少女的个性美,画家此刻的画技更偏于写实,用工笔小写意的笔锋,细细刻画了三位少女的美丽脸庞,以及大红、桔黄、粉蓝的花卉衬衣。簇拥着少女的鲜花,用大写意的笔触一挥而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朵朵盛开。与花丛中的少女,形成一个清晰、一个模糊的对比,以此衬托少女的自然美。
     
      这幅作品来自于《花期》系列,其中的都市少女的形象适度变形,凸显个性,清新雅致,风格独特。通过这幅作品,观者可捕捉到,画家的绘画风格,似乎来自于宋人画的工笔与设色。

  • 作品描述:

      芭蕉叶茂盛舒展,繁花盛开,簇拥着假山,数只蝴蝶在花丛中戏舞。湘云身着单薄衣饰,卧在假山之上,右手置于额头,手中的扇子滑落在花草之中。
     
      此件作品通过线条的勾勒和结构方式的不同张力,充分表现出人物和景物的量感,凸显了人物身形的视觉效果。线描粗细、快慢、轻重、顿挫,转折变化多样而又和谐统一。磊落挥霍的飞动笔势所描绘的衣纹,有一种迎风飘举之势,烘托出湘云不拘一格、不羁的人物形象。

  • 作品描述:

      画中右侧站立着众多丫鬟小姐作观赏状,宝玉也站在一旁毕恭毕敬,元春站在中央身着华丽衣饰,头顶金色头饰,手执毛笔,欲在纸上为大观园赐名题匾。
     
      此件作品,线条严谨、简练,描绘出了稠密而重叠的衣褶,人物安排层次有致,繁而不乱。通过不同线条表现面部表情,人物形态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板,组织繁复而不杂乱。色彩明丽,笔墨精确,对人物样貌细节刻画准确生动,加上淡淡的晕染,可谓是锦上添花。成功刻画出元春的威仪令众姊妹敬重之余,又不失亲情的温馨场面。作者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更强调抒发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把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渲染之中。

  • 作品描述:

      这幅作品来自于《遗韵》系列,描绘的是民国时期上海时尚女性,精致的生活场景。画中靓女身着素雅的露肩衫或唐韵衫,或横笛轻吹,或脚踏自行车,身姿优雅。背景衬以上海独有的石库门民居。石库门,这一特色上海民居,有着与西洋建筑“混搭”的风格,是上海市井百姓的生活之家。画家用写意,粗略地刻画了三位女孩。却用工笔,细腻地勾勒了石库门建筑的红砖青水墙、老虎天窗,以及刻有西洋雕塑的弄堂拱门。
     
      马小娟的人物画,形象适度变形,凸显个性,风格独特。充分呈现出繁华都市,灯火夜妆明,海派文化的精致和风韵。

  • 作品描述:

      万芾老师拆散了传统花鸟画的折枝架式,营造了一个带有一定秩序的花鸟世界。在这件作品中,花卉被重新组合,构成一组组具有相对独立,又相互之间有关联的群体,色调温暖和煦、甜蜜静宜,是万芾老师非常具有代表性风格的作品。

  • 作品描述:

      万芾老师的这件作品糅合了平面构成的因素。画面光影朦胧交错,仿佛过滤了市声的喧嚣。透出西风的熏染。用色清雅;画面氛围的晕染和层次分明的空间感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喜与淡淡的愁。

  • 作品描述:

      本件作品黄绿色的色调有着传统工笔花鸟画形态的重新构筑,洋溢着清新纯美的气息。弥漫在画面上的淡淡雾气,万芾老师在这件三联作品上营造的幽谧静美与自然祥和的意境展现出独到的功力。朦朦胧胧地给人以温馨、静谧和某种神秘之感,令人陶醉。

  • 作品描述:

      这件作品前置花草的线性构成、衬以块面形成对比,点染与勾勒渲染相互呼应对比,万芾老师用调性单纯的黑、白、灰处理,使画面更显空灵,意境由宁静转为纯净。体现了当代人审美情趣下的画风。

  • 作品描述:

      繁花在云霞中静静绽放,枝叶在月光下自由缠绵,神态安然的莺雀在花香树影中驻足、踱步、鸣唱、飞翔……面对这样的画面,感觉到的是大自然的优美灵动和宁静祥和。而这富有诗意的美好,来源正是万芾老师的传统绘画的滋养与时代气息的润泽。

  • 作品描述:

      这是一副工笔花鸟与水墨抽象的城市、自然和谐地相处的作品,传统的点墨法,集点成面,隐隐约约地显出抽象几何图形的虚幻空间,,万芾老师这件作品采用了对生宣作了熟化处理,两者的融合浑然一体,体现了水雾缭绕、鸟语花香的理想空间。

  • 作品描述:

      荷花、水草舒展柔美,鸟儿栖息其中,作品色彩艳丽而不失恬淡,万芾老师在研习两宋时期工笔花鸟造诣深厚,在这件作品在体现古雅气息的同时其似真非真,似虚非虚的特点有着明显的艺术家个人风格。

  • 作品描述: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草。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李白的这首诗仿佛是这件作品的旁白,万芾老师这件作品生动典雅的造型、青褐滋润的色调。展现了万老师独到的绘画功底,同时,渗透出作者在画面以外的文化思考。

  • 作品描述:

      万芾老师吸取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构成主义,这件作品在画面上借用了传统的点墨法,集点成面,使得这些大小不一、横竖各异的矩形块面泛起粼粼波光,犹如建筑物的水中倒影,闪烁着城市的光影,而画面中小鸟的造型仍旧遵循传统的工笔技法:勾勒、平罩、渲染……这是万芾老师近阶段创作的面貌,也是万老师在艺术中不断探索的成果。

  • 作品描述:

      荷花、小鸟、草色雾娆,既有着传统工笔画中线条、造型、晕染与章法,又在构图、用色、节奏等方面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万芾老师的这件作品纯净而斑斓,多维而抒情。梦幻般的光影把人引入空灵婉约的诗境,体现出她对传统工笔花鸟画形态的重新构筑。

  • 作品描述:

      《欧洲写生》这幅画在技法上借鉴了西画的光影之美,加上用山水笔法来呈现梯形的石阶和两边斜坡的斑驳苍茫的质感,使得整幅画既明亮又厚重,很好地表现了小镇既悠久又现代的风貌特征。

  • 作品描述:

      这幅画主色调是红色,在山水画中非常少见。此画构图突出了形似几何形的结构式叠加与错位,使之更富整体性,更具形式意味。画上题篆书“澄观”二字。“澄观”者,“澄怀观道”也。“澄怀观道”是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语,宗炳一生"栖丘饮壑,三十余年",好山水、爱远游,归来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卧以游之,谓"澄怀观道",自赞其至美、至乐之境。

  • 作品描述:

      这幅画也是汪家芳探索山水画新形式的新作,此画突出了形似几何形的结构式叠加与错位,使之更富整体性。画上题篆书“乐道”二字。古人将道、业与 “乐” 字联系在一起的说法颇多,但 “乐道” 之说为人所重,是因将乐字作乐于或喜爱解,将那道字作名词解,体现了主体于其所事容体之心态。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画中二位高士,坐在山中小阁,面对淙淙流泉,坐而论道,沉浸在山水之乐之中。

  • 作品描述:

      《禅寺松声》描绘的是:层层山峦,阵阵松涛,一座禅寺坐落其中。这幅作品突出了形似几何形的结构式叠加与错位,使之更富整体性,更具形式意味。尽管在笔墨上依然来自传统,但由于内在结构与精神意蕴的改变,画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 作品描述:

      这幅作品画的是甘南的美丽景色。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甘肃省辖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此画名为印象,远看果然满目青绿,郁郁葱葱。而近看,大块泼彩之上又有细笔勾勒,建筑、山路清晰可见。粗放与精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 作品描述:

      黄洋界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海拔1343米,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修建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这幅画以直画面满构图,描绘了黄洋界雄伟险峻的山势,峰峦峻拔,气象万千,体现了****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诗意。

  • 作品描述:

      太行山麓险峻,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此地烽火连天,干戈不息,而太行山却始终巍然屹立,静看风云变幻。画这幅画时,画家用墨浓淡疏密相间,苍茫明秀兼备,因此画面既凝重又灵秀;在用色方面,画家在画面轻轻敷上一层明亮而充满朝气的浅橙色,因此山色厚重而不呆板,古朴而不沉闷;在构图上也有创新,视觉上就有了现代感。画面有气势,又有了内在精神,画的现代精神,也就是创新感表现出来了。画上题诗一首:秋韵太行悠然远,石坂梯田离喧嚣,山谷溪水千古流,白云绕过桃花岩。

  • 作品描述:

      华山,古称“西岳”,“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以前人们画华山多用直画面,便于表现华山高峨险峻的山势。然而,汪家芳这幅画却是横构图,他取俯视之势,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派作全景式的构图,表现了华山的宽大和郁郁葱葱的苍松。画上题诗:云起太华山,苍松见雄姿。前一句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名句,后一句则体现了画家的匠心。

  • 作品描述:

      但凡名家,往往是一本小说、一支歌舞、一部电影等作品,就确立了自己在同行或观众、读者中的影响和地位。因为这些作品,往往使人过目不忘,引起震撼的艺术效果。萧海春先生这幅横向构图的《辋川图》,可谓他一生中的力作,艺术生涯的高峰。首先,在中国文人画的开山鼻祖,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的作品中,《辋川》是一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历代名作,其影响在时间上已跨越了1300多年。而在空间上,也跨出国界。在韩国和日本,把它视作中国画的代表。萧海春先生,敢以同名作为此画的名称,似乎有点狂。但当我们细细品读这幅力作,觉得狂得有理。凡是艺术大家,都是狂野之人,而狂野的背后,是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成一派。
     
      萧海春的《辋川图》,巧妙利用泥金纸的绚烂,与泼墨的深沉,形成一亮一暗的对比。这种西洋技法在国画中的巧妙运用,使这幅画作磅礴大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画家山水是有,烟云是无的艺术哲理,经过画笔用青绿颜料的淡淡泼彩,在画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这就是萧海春的艺术特点,“无中生有,有中去无,似有似无”,给读者无限的愉悦。王维的《辋川图》,是以山中别墅为中心,周围是山林,借此抒怀。而萧海春的《辋川图》,则以千山万壑为构图中心,林中小桥、楼宇建筑作为点缀。而中远山景中的树林则用“米点”的点染,达到了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近景的树林用工带小写的技法,显示了萧海春扎实的宋人山水技法。纵观《辋川》整幅作品,画家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意境,通过对景的构图布置,得到了最佳的诠释。而在设色的处理上,由于泥金纸基调明亮欢快,加之青绿颜料的高超泼彩,使其在不易着色的金纸上“固色”,达到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辋川图》的可圈可点之处。在这幅作品中,我们捕捉到了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承,但又融入自己的创新,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效果。
     
      《辋川图》是萧海春对自己艺术的总结,更是一幅巅峰之作。

  • 作品描述:

      “写不尽千秋花月,描不完大地江山”。
     
      这是画家绘此《幽壑图》的心中感叹,也是此图的立意根本。图中通过近景、中景、远景三组山林丘壑的对比,用干涩的笔墨渲染设色的山冈,绿树成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此情此景,仿佛海市蜃楼,使画家心中无限愉悦、尤生美感。
     
      幽壑图,是一幅幅传统的山水作品,画家以传统的笔墨,泼出幽壑清深之景。画面构图以单侧取势,树石布置洒落天然。用笔松灵多变、穿插自然,以枯涩的笔意取葱茏浑然的自然气息,尤见画家精湛的用笔技巧和传统功力。

  • 作品描述:

      摩诘是唐代大画家、大诗人王维的字,而摩诘居士是他的号。通过此画,我们能触摸到画家的脉搏,他始终把中国文人画的先祖王维,看作诗与画的二座高峰。所以萧海春的作品,山水画居多。这是画家绘此《诗意图》的心中感叹,也是此图的立意根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此诗立意,构图取曲折递远之势,寓意松涛连绵不尽。用大写意的技法,“晕染”出坚硬的山石和清泉,而淡青的山体,以及墨色浓郁的松树,彼此间形成山与林的强烈视觉反差,在艺术上达到了“明月”的夜景效果。这一“浓”与“淡”的笔墨技法,以及淡青色优雅的色调和灵动的留白,使画面气韵生动,反映了画家娴熟的中国画技巧,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唐诗寓意的准确把握。

  • 作品描述:

      欣赏萧海春之山水画,尤如拜读一位多产、高产散文大家的作品。对同样一个人,一件平常之事,他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语言,写得丰满,刻画细腻,文字惜墨如金,人物形象却展现得活灵活现。
     
      松声夜月图,绘得是山中夜景,整幅作品基调暗沉,很难让观者品出“意”与“景”。所以在笔法技巧上,画家用写意的传统山水经典技法,“驾轻就熟”地画松涛在山林中的狂风大作,风起云涌。而画的中央,似有“傅氏”醉笔技法的烙印,用色明亮欢快,似云在山间翻滚,很是酣畅淋漓、气势夺人。这一部分是画的中心,看似虚笔,实则画意的实情,真情告白。他用虚实处理的纯熟技巧,顿使整幅作品,在沉幕中显得生机勃勃。虽然笔色单一,但一样传神,这就是大家的对“色”的掌控技巧。

  • 作品描述:

      可以想象,大明建国的276年间(公元1368——1644),由于太湖与鄱阳湖二大流域发达的手工业和农耕业,使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硬木家具等称雄世界。由于物质的充盈,人们过着不愁吃穿的乐居生活,所以在明代中后期产生了一大批流芳百世的大画家:文征明、唐寅、沈周、祝枝山、董其昌等。
     
      由于生活的富足,明代的文人画追求雅致清新、笔墨精细,而且每画必题跋,以彰显文人的诗意情趣。此幅《明人诗意图》,颇有明代文人画的神韵,整幅作品弥漫着雨后空朦的雾气,尤如画家题跋那样:“空山日落雨初收,烟波沉沉水乱流”。那若隐若现的大山,用笔墨点皴出云烟水雾的视觉效果,而树林的描绘,则用笔的侧锋落纸,达到类似泼墨的效果,彰显大气,一反明人绘画的小书卷气,在精新雅致中透出一种空灵之美。
     
      敬畏古人,以古人为师,是萧海春的绘画技艺之根,深扎传统绘画的土壤之中,但又不拘泥于古人的笔墨技法,在求索中大胆创新,渐渐形成萧氏绘画的风格:雅致清幽,画中有诗,空灵脱俗。

  • 作品描述:

      山路、苍藤、枯木、山川、云烟……
     
      明代文人常以此景作为绘画的情感抒发,讴歌画家对当代社会的赞美。萧海春是上海玉雕厂的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能从工艺师华丽转身,成为艺术大家,当然离不开社会、企业对他的培养,所以他满怀深情,用笔墨画山水,借此表达了对祖国的歌颂。
     
      画中有诗,这是萧海春近年师古王维后的探索,这幅明人诗意图,山的走势由低而高一字展开,居高临下显得层次丰富、秋景醉人。纵观整座山脉,以淡淡的青绿渲染,然后留白提亮画面,使作品基调明朗欢快。浓浓的深绿,点出片片丛林,再以朱砂点红秋叶, 满山翠绿中忽见丛丛红叶,诗意油然而生,仿佛一首节奏欢快的诗歌脱口而出,在山谷中荡漾。

  • 作品描述:

      为突出两棵松树的雄浑、挺拔、高大,画家用湿笔淡淡地染出高大横断面的大山,朦朦胧胧似在数十公里之外。这一虚化衬托一明一暗两棵松树,用电影拍摄的近景特写,突出松树的伟岸高大、气势撼人。 朱砂和藤黄等色彩的运用极具变化之美,整个画面采用教科书式的极简构图,却能传达出如此堂皇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大树的左下方置一小亭,内有四五茶友似在品茶,赏景斗诗,且诗兴正浓,仿佛谁也不甘下风,都想成为“诗仙”。正当争论激烈时,亭外一位老翁,拄着拐杖朝里走来,兴许他能分出这几位“诗仙”的胜负。
     
      清湘诗意图,借鉴盆景置景的艺术手法,将要突出的重点景色置于整幅画的中间,达到了中国画传神、小中见大的装饰效果。而要表达的诗意,一切尽在“盆景”中,让观者自己品读、理解。

  • 作品描述:

      萧海春的画,向以清淡素雅自居,而这幅清人诗意图却用紫、红、黄、绿、褐等颜料设色,使画面“桃红柳绿”,很“热闹”,有点“俗”,但极富装饰效果。请注意,这正是画家一种“海派”情感的流露。他敢于用多种颜料设色,却多而不乱,点染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这反衬了画家对色调处理的高超技艺。相对“雅”而言,大俗也是一种美,它迎合了广大市民百姓的审美情趣,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清末民初,上海已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过着富裕生活的上海人,此刻追求精神的享受。这批“中产阶层”人士,不是文人士大夫,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喜欢色调多而“热闹”的画面,即所谓的“俗”。而一些职业画家迎合这种需求,画卖得非常好,也过上了滋润的生活。这一市场化的需求,也使吴昌硕等一大批文人画家,改变画风,用多色、鲜明的颜料设色。从此,中国没有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的区别,画家从此职业化,题材大众化,审美世俗化,作品商品化。这就是“海派”画家的特征,他影响了中国画坛百余年。
     
      清人诗意图,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作者的多变画技,是一位实力派画家。

  • 作品描述:

      敬畏古人、敬畏自然,是萧海春在自己绘画中的二位“老师”,向唐、宋、元、明、清的历代名画家,学习各种绘画技巧,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绘画风格。向大自然学习,在他数百幅的山水画作品中,每一幅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每一座山、每一棵树、每条河均以不同面貌绘在画中,没有雷同。这反映了萧海春对生活观察十分仔细,在旁人看似差不多景色的山,在他心中却是气象万千,下笔有如神助。
     
      夏山图是明代画家文征明的名作,萧海春以宋人“米点”的技法,点出山峦中一派生机盎然,而“景色沉沉绿暗山”的茂密,用写意与泼墨法,“涂”出片片森林,这种点与墨的技法相结合,使山水景色夏意浓浓。尤其是“染”色的丰富多彩,突破了传统山水设色单调枯燥的局限,满足了现代人对绘画讲究视觉冲击、艺术张力的审美情趣。

  • 作品描述:

      万里长江从青海唐古拉山源头,经青藏高源、云贵高源、三峡,一路由高山流向平原,融入大海。这万里长江之间,由于气候多变,在高源还是冰雪覆盖,在丘陵地段却是水雾飘渺,宛如仙境,而在平原入海口仿佛已是满眼青绿的盛夏。
     
      画家深情地感叹,这烟江的美景,只可画中求,不能纸外寻也。
     
      烟江叠嶂图,虽然尺幅不大,在构图上用斜势,由下往上,层层推进,用工带小的笔法,细腻地描绘了万里长江的各种美景。画家坦言,此图山石的布色完全是主观的,是他对长江之美的理解,用感情之“色”通过画笔,尽情地表达在三寸宣纸之上。
     
      由此可见,画家对长江之美的表露之情是真切的。对大江之美,再多的画也难以表达,所以用叠嶂法,将此浓缩于一张宣纸之中……

  • 作品描述:

      这是一处芦苇丛生、随水摆动的自然风景。作品以大片的芦苇丛为主体,右上角一处小船在半遮半掩在芦苇丛中,整幅画面自然、形象、生动。
     
      画面用以大片的墨色渲染,浓墨与淡墨晕染相结合,大面积渲染墨块形成芦苇丛生的造型,而以留白和淡墨晕染芦苇倒影的手法描绘水流沼泽。画作物像位置主次分明、虚实相映,关系平衡,充满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奇意境和效果。用色一致,浓淡相宜,巧妙的运用留白和淡色晕染的方式渲染出水体的存在,跳出了传统皱法的俗套,让人在视觉上感觉层次分明有立体感。线条看似杂乱却乱中有序,与图中大面积的墨块线面结合,显得笔苍墨润,赋色沉厚,古意盎然。

  • 作品描述:

      这是一幅仲春时节的野鸭游水图,画的中间部分是两只站在石头上的野鸭,两鸭或站或蹲,姿态形象各异,同时相向而对,似是在窃窃私语。下方一只野鸭做游水状,围绕中间的青石,玩的不亦乐乎。上方的花枝条垂落下来,将野鸭和青石包裹在其中。
     
      整幅画线条清晰流畅,并缀以零散的墨块,点线面结合。画中物像位置主次分明,关系平衡。画面设色简单,浓淡相宜,鲜艳的花枝为整幅画增添了一丝灵动与活泼,同时画家运用留白的绘画手法和鸭子在水中游泳的动作成功塑造出水塘的形象,可谓意象深远。

  • 作品描述:

      方寸戏画,图文并茂,墨色斑斓。婷婷鼎炉,袅袅炉烟。图画中杨贵妃的塑像正襟危坐,双手垂于膝间,双目失神,泪意涟涟。男子双手背立,身体稍前倾,深情款款,紧紧关注着塑像。
     
      作品造型流畅简洁不失曼妙,线条参差却不庞杂。画面整体布局简洁,主体突出,使人对画作描述内容一目了然。画作设色雅致,倾斜构图使画面颇具动感而又主次分明,点线块面快慢交错、知黑守白,点到为止的体积感更显丰富微妙。作品不为套路所拘,文字象形遥映主题,写意之中又有现代感的视觉张力。人物形神兼备、画面轻柔娟秀却厚意隽永,难以掩饰几多不安分的悲凉底色。

  • 作品描述: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昆曲《长生殿》中的“埋玉”选段的内容。画面描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为平息众将士的愤怒杨贵妃不得已自缢在马嵬坡的场面。
     
      画家采用戏剧表演过程中的实景加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将昆曲内容展现出来。画面线条流畅,色彩鲜明,极富层次感。运用线条勾勒的人物表情动作生动形象,富有神韵。整体构图章法严谨,主次分明,关系平衡。同时充分吸取西方写实画法的特点,将人物神情服饰细节刻画细致入微,展现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作品描述:

      贵妃一手持酒杯,一手挥衣袖,醉酒后身姿摇曳。而其身后两侧的牡丹花着色雅致,浅粉色与墨绿色的搭配清新自然。
     
      这是一幅富有神韵动态的人物画,画家用“线”细致刻画人物精神气度。画面中贵妃身着明黄宫服,头戴精致的发冠,彰显其宫廷地位。身后的牡丹映衬贵妃,突显贵妃醉酒的神态。画面人物线条流畅、笔触鲜明、轮廓造型活泼不拘谨。色调明快,着色关系层次丰富。品气度韵致,富于活力,且空间构图位置经营合理。尤其是人物的表情刻画极为精彩,作者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语言突出了戏剧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值得细细品味。

  • 作品描述:

      画作描绘了初夏时节游人游园的悠闲景象。一片面积颇广的湖泊中荷花鲜艳,湖心亭里清晰可见几个游人在闲坐乘凉,小路上走廊间也有游人在行走,体现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画面采用远景描绘的角度。作者重视章法上的繁简、疏密的统一,整体画面中虽然有零有整,布局却杂而不乱,极为有序。作品线条温润流畅,以墨色浓淡来调节光影效果,使画面极具立体感和层次感。设色浓而不艳,真实自然。散乱分布的的游人不仅没有显出画面的凌乱,更是给整个画面平添出一股灵活和生气。

  • 作品描述:

      图中描绘了静谧的江南水乡的日常风光。图中民居建筑和溪流比例上平分秋色,突出了江南水乡中的特色,即“水”。同时在画面中点缀以葱茏树木,茂盛荷花和乌篷船家,为整体画面又平添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氛。
     
      画家吸取了西方坚实的写生技巧,运用浓淡结合的绘画方式在画面中画出光影的效果,通过光影的层层晕染,从而描绘出一幅惠风和畅,水光潋滟的美好景象。突出了作者身为“海派画家”的派系特征。同时,整幅画面浓淡相宜,点染繁密、利落清爽,富于生气,用色亮丽而不含烟火气,使整幅画作看起来独树一格。

  • 作品描述:

      作品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江南水乡夜景图。图中以水乡民居和溪流为主体,上方一弯弦月安谧的挂在空中,摇橹小船静静的随着淡淡的水波轻轻摇晃。透露出一种安静与祥和。
     
      画面整体虽多用浅色,但整体色调偏暗,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水乡夜景的自然风貌。淡黄色的月亮与下方黄色色调的树叶及木质门窗小船遥相呼应。复以淡墨晕染倒影调整空白,家家户户紧闭的门窗和空无一人的街巷增强了静谧的感觉。作者巧用西方画派中的光影技法与中国水墨画加以融合,成功解决了墨与光的冲突,使画面整体在富有层次感、立体感的同时又不失东方韵味。

  • 作品描述:

      这幅作品描画了一位独立在紫藤花架下的女性形象。女子呈裸体形象出现,神情悠然自得。她身后的紫藤花茂盛开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画中女性形象对观者来说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虽然呈现载体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但画中“美人”的并不是传统国人印象中的温柔婉约、恬静娴雅的古典仕女形象,而是颇有西方人物画艺术风格特色的裸女形象。而这种中西结合的画法正是作者作为“海派画家”代表人物的重要艺术风格,使得海派绘画风格越来越独树一帜,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作品描述:

      图中场景别致,非南国冬季所不得见。雪花纷飞,结冰的河水和被大雪遮盖的乌篷船,使整个小镇看起来银装素裹。漫天的大雪却遮不住“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的鲜艳。画面以两株梅花为主体,背景是一处江南水乡小镇的模样。
     
      作品画面墨色浓淡结合,辅以零星的粉红色花瓣色点,整幅画面虽然被冰雪覆盖却没有丝毫的寒意,反而透露出一种静谧安详的幸福暖意,足见作者在颜色运用上的技法高超。作品线条坚卓清爽,线条既有如锥画沙般的沉雄劲健,又如行云流水般畅达。刚柔并济,营造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 作品描述:

      此图描绘了一个练功房内的场景,人们穿着方便活动的运动装,姿势各异,或活动筋骨,或锻炼身体,画面下方还放了一把四弦乐器和乐谱。
     
      这幅作品虽然是一幅水墨作品,但具有西方印象派的味道,和毕加索的作品颇有相似之处。作者吸收了毕加索的思想成果,并使它与中国艺术特色相融。在空间构图上,这幅画的空间是不现实的、荒诞的、主观虚拟的,结构上多点化,非常自由。勾勒人物造型的线条简洁明快,行云流水,超出单纯塑造形体的功能,表达了作者的独立的审美,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平染上色,也以墨色一同着色,富有装饰性。

  • 作品描述:

      本画朴素而富有拙趣,描绘出形色各异的人搭乘地铁的场景,拥挤的车厢内有人衣着休闲手拎行李箱、有人时髦倚伞而立、有人紧抓扶手,也有人保护着吉他……
     
      作品设色单纯,人物童趣而鲜活,打破传统平面构图而融入西方现代主义的夸张,人物姿态所形成的块面使得画面结构与人物造型极为自由。随性的墨线只在人物服饰与所带物品上施展,表现出立体感;上方恰好的留白减轻了拥堵感,尤其是对人物神情并不具体的刻画给观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画作通过对人物细微之处的刻画来彰显行色匆匆的纷繁世界,不仅是作者对当下生活现状的刻画也是对保持初心、努力前行的希冀。

  • 作品描述:

      作品《女学生》构图大胆别致。画面主体是一妙龄少女,用墨浓重;而在画面一角,以线条勾勒出一名英俊男子的半张脸,简练写意,但给人一种压迫感。主体以黑色为主,局部辅以白色,背景则采用淡灰色,以黑白灰三个层次拉出空间感,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平面空间,产生了前面、后面、侧面的立体空间。这种结构造型拓展了画家绘画语言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了画家融合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艺术形式的深厚功力。此作品以写实手法为主,融入自己的绘画语言,用笔、用墨、用水随心所欲,既能水墨恣意,又兼及造像之精微。凭劲健之笔力,将笔墨水晕幻化为腴润的都市少女。

  • 作品描述:

      作品《哈雷王子》大气潇洒,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现代机车男这一题材在中国画坛很少见,而以水墨的技巧来表达,更是绝无仅有。画家用墨色渲染描绘摩托车,将工笔和水墨的技法结合在一起,既有写实的刻画,又有写意的韵味,使整幅作品极富韵律感和视觉冲击力。意、趣、形高度统一,体现了画家很高的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其构思立意之精巧,笔墨技法之高超,绝非一日之功。

  • 作品描述:

      作品《画室》是一幅很典型的融合中西方绘画特色的海派作品。作品主体描绘的是美术学院人体画课堂的场景。几位学生错落地围在裸体女模周围,或站或坐,聚精会神地进行写生创作。整幅作品虽然是以水墨为主,但是其中融汇了众多西方画的技巧及表达方式。在构图上,女模特不合常规透视法的呈现是近代西方立体主义的语言;在表达技巧上,以写意的线条为主,学生、画架、画笔的描绘,深得西方印象派的精髓;在色彩上,以黑、白、灰来渲染气氛,但在黑白灰中,大胆吸纳西方画的色彩元素,辅以明亮的蓝色与黄色,使得整幅画作极具灵动的现代气息。这些西画的光影色彩、素描排线、布局构图,精巧地统一在水墨之中,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艺术精神。

  • 作品描述:

      作品《哈雷公主》是《哈雷王子》的姊妹篇。延续了中西合璧的“水墨写实”的绘画风格。画家用笔墨线条以及光影效果,将摩托车强悍的金属质感和少女柔美的身躯,描绘地栩栩如生,以鲜明的对比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将对象的结构、色彩、明暗融合在中国水墨之中的绘画语言,既有别于西方的写实理念,又有别于以往水墨写生的技法,实乃中西方绘画艺术交融创新后的产物。

  • 作品描述:

      《人象》是一张充满异域风情的作品。画作主体描绘的是骑大象的印度人穿行在古城之中。其构图虚实相宜,很有层次感。前部主体画面,以西方写实的光影技巧,将骑象人、盛装的大象刻画地栩栩如生,尤其是大象的纹理都清晰可见,这在传统中国画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后部的背景画面,以西方素描的线条融合写意的技法,描绘了若隐若现的古典建筑群。而在色彩上,以黑白灰为主,大胆搭配西画的色彩元素,辅以明亮的红黄蓝。整幅画作前实后虚,色彩个性,强烈的视觉对比,使得画中人物和大象有种呼之欲出的跳跃感。

  • 作品描述:

      《武松打虎》是一幅戏剧人物画。作品的构图深受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三角构图的影响。画作中武松一手摁住虎头,一手捏住虎尾,他的身躯和老虎的身体,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给人以一种稳定感,而武松打虎是一个动态的场景,把一个动态的瞬间定格在一个稳定的结构中,使得画作迸发出强烈地艺术感染力。整幅作品笔墨渲染到位,写实功力油然纸上。画家对戏剧的热爱,赋予了作品无比的灵动性和鲜活感。

  • 作品描述:

      《秋江》描绘的是同名川剧曲目的经典场景——陈姑赶潘。戏剧人物画是一种动态美的展示。这需要画家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速写功底。画家通过简练的笔墨惟妙惟肖地把作品主体——白胡子艄公和持浮尘少女的“唱”、“念”、“做”、“打”,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并将西画造型、明暗、光线、色彩、质感、构成等艺术手法融会贯通,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舞台戏曲表演的瞬间,让观者能近距离感受中国戏曲的形神兼备之美。

  • 作品描述:

      《茫然》的作者主张“有限度地和以往具象写实拉开距离”,用个性化的人物水墨语言,把人体结构和变化融化在笔中。这幅作品的主体——低头沉思的红衣少女以淡墨出笔,通过淡墨水渍之间丰富的层次,展示少女的柔美、飘逸、淡雅。而背景灯,以浓墨出笔,突显金属的质感,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整幅作品充满了灵动和抒情,展现了都市少女的活力,同时又给人一种淡逸的宁静之美,值得反复品味。

  • 作品描述:

      画家在《秋景》中对人物结构的把握,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整幅作品的线条非常轻松,用笔用墨收放自如。柠檬黄的靓丽色彩和黑白灰的传统水墨色彩,和谐融洽,让人耳目一新。黄色不仅出现在少女的衣服上,同时还出现在了背景上,明快的色彩,带给人愉悦的视觉享受。整幅作品体现了画家与时俱进的观念,大胆吸纳西方色彩元素,使其水墨人物呈现出靓丽魅人的都市风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 作品描述:

      作品《互补系列二》画面中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有黑色、蓝色、白色和灰色4种颜色构成的各种粗细线条和大小块面,相互重叠又穿插缠绕。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会产生不同的绘画语言,丰富多样,就像大千世界,变幻无极,使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想像。

  • 作品描述:

      “墨戏”是中国画中文人画的一种方式,准确讲应该是古代儒士即兴写意创作时游戏式的态度。宋元以降的文人士大夫用纯水墨作为绘画的媒介,以超越形似、不求工正范式,脱略既成的即兴写意方式;快意酣畅涂抹,形成水墨淋漓豁达、诗性弹意的画面。这种直书心意的痛快,经历代雅士墨客继承而成为一种清新独到的美学趋势。然而此类书斋文化现象在明清后逐渐萎缩,至今斯文扫地,甜俗流行。
     
      前辈潘天寿在《宋代墨戏画之发展》一文中有云:“以游戏态度,草草笔墨,纯任天真,不假修饰,以发其所向,取意气神韵之所到,而成所谓墨戏画……须以文人之灵趣、学养、品格、注之笔端,随意写出,以表达作者高尚纯洁之感情思然”。本人非常敬慕古人泼墨简笔雅玩之中的禅理,幽微简远的情趣,契机随兴的偶发行为,因此沾染水墨愚为试探,又试图遮盖无知,便以更嬉戏玩耍的题名《戏·墨戏》冠之拙作劣迹,望诸位方家海涵宽容!

  • 作品描述:

      “墨戏”是中国画中文人画的一种方式,准确讲应该是古代儒士即兴写意创作时游戏式的态度。宋元以降的文人士大夫用纯水墨作为绘画的媒介,以超越形似、不求工正范式,脱略既成的即兴写意方式;快意酣畅涂抹,形成水墨淋漓豁达、诗性弹意的画面。这种直书心意的痛快,经历代雅士墨客继承而成为一种清新独到的美学趋势。然而此类书斋文化现象在明清后逐渐萎缩,至今斯文扫地,甜俗流行。
     
      前辈潘天寿在《宋代墨戏画之发展》一文中有云:“以游戏态度,草草笔墨,纯任天真,不假修饰,以发其所向,取意气神韵之所到,而成所谓墨戏画……须以文人之灵趣、学养、品格、注之笔端,随意写出,以表达作者高尚纯洁之感情思然”。本人非常敬慕古人泼墨简笔雅玩之中的禅理,幽微简远的情趣,契机随兴的偶发行为,因此沾染水墨愚为试探,又试图遮盖无知,便以更嬉戏玩耍的题名《戏·墨戏》冠之拙作劣迹,望诸位方家海涵宽容!

  • 作品描述:

      周长江的抽象艺术来自于他对艺术形式的敏感和新锐,以及对具像艺术的更新能力。从具像油画到抽象艺术显示了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天赋。这是周长江创作的“互补”系列中的一幅,他在构图中抽掉了具体可以辨认过渡的语言,没有具体的形象。替代的是色彩的互补,点线面的布局和构衡,艳丽的色彩,明快的节奏,互补的线条和快面,犹如音乐中的变奏曲,使人感受到愉悦和欢畅的心情。

  • 作品描述:

      “墨戏”是中国画中文人画的一种方式,准确讲应该是古代儒士即兴写意创作时游戏式的态度。宋元以降的文人士大夫用纯水墨作为绘画的媒介,以超越形似、不求工正范式,脱略既成的即兴写意方式;快意酣畅涂抹,形成水墨淋漓豁达、诗性弹意的画面。这种直书心意的痛快,经历代雅士墨客继承而成为一种清新独到的美学趋势。然而此类书斋文化现象在明清后逐渐萎缩,至今斯文扫地,甜俗流行。
     
      前辈潘天寿在《宋代墨戏画之发展》一文中有云:“以游戏态度,草草笔墨,纯任天真,不假修饰,以发其所向,取意气神韵之所到,而成所谓墨戏画……须以文人之灵趣、学养、品格、注之笔端,随意写出,以表达作者高尚纯洁之感情思然”。本人非常敬慕古人泼墨简笔雅玩之中的禅理,幽微简远的情趣,契机随兴的偶发行为,因此沾染水墨愚为试探,又试图遮盖无知,便以更嬉戏玩耍的题名《戏·墨戏》冠之拙作劣迹,望诸位方家海涵宽容!

  • 作品描述:

      此图以立幅形式描绘了一派磅礴大气的山林之景,山峦在云烟中起起伏伏,远处山脚隐于云气之中,有山溪自远及近流动而下,树木山石造型各异。
     
      构图布局紧凑稠密,高远、深远、平远;起、承、转、合,统一完善。绘制处处精细,主用浓墨,浓而滋润,墨色厚重却活脱。在色彩着色上,“墨韵既足,然后敷色”,以大部分墨色浓淡变化当作颜色使用,制造出晕化效果。其余部分以墨色赭色相接,云气缭绕之处未全部留白,用淡墨稍加勾画,层次立显。如此壮丽绝景,充满压迫感,令人叹为观止。

  • 作品描述:

      图中山势有雄气,远山连绵秀润,山石间林木丰茂,一汪山溪自上而下缓缓流长。高处有亭,云烟浮动,平远开阔。
     
      画卷构图紧凑却不显杂乱,由近及远地展现了山群的宏大壮阔之景。山峰均以淡墨勾勒,最近处山峰淡勾淡皴,颇有云雾缭绕绰约之感,可见选取角度之高之新颖。山溪所过一路山石均以浓墨点醒,清丽明快。全幅选取浓淡墨色作为着色方式,显得意境幽远清旷,但未见翠色。各种各样的树木遍布画面的各个角落,郁郁葱葱,染翠了连绵的山峦——以意写翠。

  • 作品描述:

      画作气势磅礴,描绘出连绵山景。画中山势曲折蜿蜒,地势崎岖多变。夜幕低垂、山体因夜色笼罩变得模糊难辨,近眼奇岩耸立,远观延伸无穷。
     
      本幅作品意象浓厚,整体铺陈巧妙,色彩浓厚严肃。构图疏密有致,尤其是对山势走向的之字造型,使得画面连贯而富有张力。墨如挥洒却不旁逸,纯透的墨色与适当的积染勾勒描绘出山的蜿蜒,侧锋及平涂则刻画出远山的连绵不绝。图示的叠加美与浑厚华滋,不仅有传统笔墨韵味还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性。
     
      此画是不单是作者心境的表达,同时也是与自然、与精神的相遇。全幅的山水气韵流露出作者对过去的感概总结以及对日渐浮跃前景的憧憬。

  • 作品描述:

    此篇将进酒,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书法家的行笔劲爽有力,书写工整,却又有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之态,字形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与文章中忧愤深广情感相辅相成。 “复”字笔力凝致,气势纵横,雄伟壮观,翰墨淋漓,朴鲁疏狂,自出机杼。笔下龙飞凤舞,线条节奏明快,具有音乐般的美妙乐章。“倾”字笔落中锋,墨满挥发,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墨丝联结流畅,酣畅淋漓,节奏鲜明。

  • 作品描述:

    戴小京———著名“海派”书法代表人之一。他的书法洒脱灵动,意态从容,隽秀之中又颇有阳刚之气,更是有着书法里极其宝贵的严谨态度。这篇《李白送杨仙人归嵩山》恰恰把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通篇字距有隙,间有清闲,既表现了儒家的坚毅,果敢,也体现了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字间起承转合排列极其丰富又富有节奏感,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蒲”字沾墨挥毫,饱满润厚,点画浓重,力透纸背,但其间交接清晰,连丝自然,重按轻提的笔法使其疏淡有序,运笔了然于胸,挥洒自如。“陽”字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不得不说其书法已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 作品描述:

    此篇行书善于改造笔画形态,变直为弧线,减小方折顿挫,显得更加流动。转笔时轻盈,粗笔时重按,“为”、“无”、“便”等字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交相呼应,一气呵成,生动活泼。“钱”字表现力丰富多变,姿态优美,善于用勾丝连线代替收笔和起笔,书法便携,动感鲜明,浑然天成,易于辨识。整幅作品优雅连贯,潇洒惬意,表现出书法家对所写作品的理解意境,正如所写“可成地上神仙”。

  • 作品描述:

    这篇行书对联笔画中常常用虚,墨干时用笔稍快,下笔重时略慢,虚实结合,行书结合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整个作品是一个方正的整体,但每个字都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但灵活不滞后,整体看上去工整平淡,但细看每个字令人回味无穷。例如“莺”字,第一笔下笔重,然行笔流畅,随后笔画渐细,如丝如连,笔锋力道意境及气势尽显,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黄鹂,如画如字。

  • 作品描述:

    此篇作品笔力凝致,气势纵横,八面出锋,节奏强劲,翰墨淋漓,挥斥方遒之感跃然纸上。开篇“獨”字“犭”部分浓墨重勾、苍劲有力,豪气万丈,右边这横折钩就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奠定整篇的浑厚大气,豪迈之气油然而生。紧接着,“百舸争流”四字如行云流水,似乎就像船只跃然纸上,飘忽不定,争相向前,对诗中的豪放之气起到推助作用。整篇墨色相宜,浓中有淡,湿中有干,铁划银勾,刚柔相济。整篇虽个体不一,各有特色,却交相呼应,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具有别样风采。

  • 作品描述:

    此图描绘了秋天山林间的美景,红色枫树与成熟的果实染红山林,秋色宜人。红色是该画画面的主旋律或以之点树,或以之抹石 或以之勾山 所施红色浓淡随意,树木山石多以朱砂染就,色彩极其热烈。作者施色更讲究层次 浓淡层次的变化,与画面中山水云雾的远近疏密十分契合。由于其红色调的合理使用,使较为单纯的色调变得极为丰富。同时作者在画面中间加入了几棵青绿色的松树,使画面更具吸引 展现了秋天明艳的山间景象。

  • 作品描述:

    传统画丹柿法,一般多以折枝法、横斜法。题款以“世事如意、四世同堂”,象征吉祥喜庆,而陈琪此画用群树法表现之尺幅巨大,体现当代审美之意趣,画上题词:半陂丹柿满陂香,几杆翠竹尊若谷,吾喜作丹柿题材之作品,今揉合东西南北于其中,作斯幅。

  • 作品描述:

    “墨戏”是中国画中文人画的一种方式,准确讲是古代儒士即兴写意创作时游戏式的态度,宋元以降的文人士大夫用纯水墨作为绘画的媒介,以超越形似、不求工正范式,脱略既成的即兴写意方式,快意酣畅涂抹,形成水墨淋漓豁达、诗性弹意的画面,这种直书心意的痛快 经历代雅士墨客继承,而成为一种清新独到的美学趋势,然而此类书斋文化现象在明清后逐渐萎缩,至今斯文扫地,甜俗流行。

  • 作品描述:

    图中含苞待放的牡丹,似在风中舞动,片片绿叶在风中摇曳,红色的花苞和花蕊,仿佛在徐徐展开,牡丹是中国的国花,众多画家热衷于描绘这一富贵之花,然而能把牡丹画活的,却为数不多,陈佩秋先生不但画得“活”且画出了神韵,更是难得,锦帷初卷有宋人册页的韵味,它基于宋人工笔的基础创作用写意的笔墨技艺,画得大气脱俗。

  • 作品描述:

    此图描绘了奇山异石间瀑布磅礴而下,山间还依稀有着村落之景。作者运用“皴”之法刻画山石轮廓,纹理清晰,运用“擦”之法擦出山石轮廓线旁不规则的墨痕增加粗糙感并通过渲染体现了空间感,使山峰更加壮阔,瀑布线条流畅,有立体感。运用点墨的手法刻画出树叶的茂密,同时也刻画出了山峰的肌理。远简近繁突出了空间感,层次分明。作者寄情于景 在此景中悠然自得 胸襟开阔。

  • 作品描述:

    深秋时节便是柿子成熟的季节,柿子果实形如如意,又寓意事事如意,柿子以勾添的画法,四周水墨略有溢出,墨色交融之间表现出了作者朴实的笔触,浓而不俗的桃子跃然纸上。桃子布局匠心,疏密有致,颇具藏露之妙,气韵优雅表现出画家的传统笔墨功底和哲思灵气,稠密的果实压弯了树枝,树枝又倔强地向上翘起,使作品整体上达到了高度的协调、平稳,柿实虽不大但是画家笔下作品充满着力量与生命。

  • 作品描述:

    “墨戏”是中国画中文人画的一种方式,准确讲是古代儒士即兴写意创作时游戏式的态度,宋元以降的文人士大夫用纯水墨作为绘画的媒介,以超越形似、不求工正范式,脱略既成的即兴写意方式,快意酣畅涂抹,形成水墨淋漓豁达、诗性弹意的画面。这种直书心意的痛快,经历代雅士墨客继承,而成为一种清新独到的美学趋势,然而此类书斋文化现象在明清后逐渐萎缩,至今斯文扫地,甜俗流行。

  • 作品描述:

    这幅春风得意图,画家特用青绿山水“染”绿整个画面,艺术地营造出一种绿色的家园,“青绿山水”的艺术氛围与画名非常贴切,画家为此图题名:春风得意。读者从画作中也能体会到,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下笔非常随意,心中充满了“春风得意”之情,所以才能绘出有如此震撼的艺术大作。

  • 作品描述:

    本画作刻画了秋日湖边风吹树浪之景,作者笔法丰富,有力度或通过浸润凝重的手法,体现出树浪翻涌或枯涩快疾刻画房屋及几棵树,构图完整简单,淡墨施以淡彩晕染远处和水面,浓墨工笔重彩加大了树林张力,体现出秋风涌动,细致刻画了轻舟的线条结构 写意与工笔结合,体现了作者深沉开阔又不失豪放的胸襟,融情于景,淡泊开怀。

  • 作品描述:

    本作以写意的形式描绘了二鸟一树,两只小鸟栖在树叶之下,仿佛在躲雨,小鸟造型不失情理,线条自然,鼓腹挺胸,从鸟的眼睛上来看两只神态各异,再看树叶的造型,图为树枝局部有动势感、有韵律感并保持树叶和树枝的书写感,用粗细、顺逆、轻重交换笔法写出了,层层叠叠的空间感,使人感觉意境深远,提款与盖章位置让整个画面更加稳重,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 作品描述:

    “墨戏”是中国画中文人画的一种方式,准确讲是古代儒士即兴写意创作时游戏式的态度,宋元以降的文人士大夫用纯水墨作为绘画的媒介,以超越形似、不求工正范式,脱略既成的即兴写意方式,快意酣畅涂抹,形成水墨淋漓豁达、诗性弹意的画面,这种直书心意的痛快,经历代雅士墨客继承,而成为一种清新独到的美学趋势,然而此类书斋文化现象在明清后逐渐萎缩,至今斯文扫地,甜俗流行。

  • 作品描述:

    佩秋先生在这幅图中施以黑色的浓墨重彩,表达了此画的第一层意境:舒朗宁静。一栋古建筑前,二位着古装的先人,一位拄着拐杖,一位抱着古琴正踱步往前赶路,似去参加“茶道” 这是陈先生在此画中要表达的第二层意境,也是全画的重点,所以用“色差”来表达 一轻一重巧妙地,把读者的眼球,从上方转移到下方,由于此画在构图上,有上重下轻的感觉,陈先生以“造景”的方式平衡了上下艺术空间的视觉差,使人们很自然地把眼光聚焦到两位“赶路人”的身上 画家善用“色”含蓄地表达
    出心中“画语”在这方面陈先生不愧为高手。

  • 作品描述:

    本画营造了山野间瀑布直流,云吞雾幕,瀑布下水流潺潺,江南秋景跃然纸上,运用了点墨手法构造树叶的立体感,摇曳感,以“线”的形式 体现了山石的纹理和崎岖,勾勒了湖水的流动荡漾,突出了细节的描写,瀑布一涌而下,苍劲有力,雄浑生姿,组石有序,质感有别,线条流畅,设计意境盎然,体现了作者胸怀的天地,在江南惬意舒适的氛围中。作者也超然物外,平静清幽。

  • 作品描述:

    图一为桃实图,桃实图在后来海派作品中,至为常见因为桃实多有长寿的寓意;图二中平面的大小关系替换空间的远近,打破传统结构的同时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官,旁侧题字巧妙点题蕴含了作者希望中华儿女,团结向上、汲取营养、发光发热的思想感情;图三描绘出夏雨过后的枇杷画中树枝主杆,向上有力支,杆疏密有致、横斜生姿,象征对家庭美满、事业成功、高洁品格的寄望;图四中石榴颗颗饱满,此画大气雅致,利用留白与主体的鲜活征服观者,传达出团结和睦,蕴含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民族繁荣的希望。

  • 作品描述:

    如何让观者通过作品感知深秋,颇有难度,有些画家也许会通过画一片树林,或一片庄稼秋收的全景来反映,陈佩秋先生是大家,却用小景来传达此意,这就是艺术,文人画的意境。深秋图只截取一枝红叶,用黑、红两色,一片红叶中,有的已变成半黑 有的全黑,一看便知晓,红叶渐黑,初冬就快到来了,通过此画,看到了陈先生善于用“色”表意的艺术手法。
     

  • 作品描述:

    本作展现了群山碧水间房屋错落有致,捕鱼人湖上泛舟的悠闲之景。作者墨法浓淡相宜,墨色体现出群山在雾中的朦胧感,也晕染出山石的粗糙感 造型各异,点墨手法精湛,点出树叶立体感、厚实感,笔触具有灵性,层次鲜明,对角线构图富有动感,重点突出近山的细节肌理,体现了作者置天地于胸怀,寄情于山水

  • 作品描述:

    有凌寒独放之美誉的梅花在陈先生笔下,显得尤为热烈奔放,春天的已临近,给人以喜气洋洋的春意,在这幅梅花图中,陈先生从中间构图,红与黑两种主色调的强烈反差一下就抓住了观者的眼球。画面主题突出,直接明了就是梅花闹春,梅花的树干和盛开的梅花,之所以出神入化,得益于陈先生扎实的的工笔基础和高超的写意技法,整幅梅花图在老辣的写意中,透出不凡的工笔技艺。
     

  • 作品描述:

    本作展现了在奇山峭壁之间,飞湍瀑布砯崖转石、隔离尘世,有几座山居坐落于此。骨法用笔,笔触苍劲有力,线条力度适宜,展现了绝壁的轮廓和纹理线条,架起了整幅画的骨架,“擦”出的墨痕增加了雾之轻薄,山之陡峭,深化视觉冲击,树木质感清晰,细节刻画精湛,出枝穿插都清晰可见,体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不屑尘世琐碎,沉静淡泊。

  • 作品描述:

    陈佩秋先生之所以能历练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大家就在于她艺无止境,一生探索不止。这幅花鸟册页,他一改自己宋人工笔细腻的画风,绘画语言也一改线条的传统,整幅画用写意手法绘出枝杆和飘荡的树叶,色彩斑斓的小鸟则是用墨加颜料涂染成像,尤其是小鸟的羽毛,有红、白、黑、褐四色互相渗透,富有层次感,宛如釉彩的窑变,晕染得十分自然,要达到如此“火候”需要很高写意技巧,这就是大家与画匠区别所在。

  • 作品描述:

    连绵的群山树木丰茂,青绿蔓延,苍翠欲滴,山中的谷底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颇有隐士的雅致趣味。整体画面运用大写意泼墨法画就而成,任水墨色彩在画卷上渗透流动,细节处描绘又极为细致生动,画中虽无花无书声却通过茂盛的山林和山间的小屋巧妙的向观者传达了一种有花有书声的感觉,体现了作者在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
     

  • 作品描述:

    这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花鸟图,画家用“色”的轻重突出了此画的主题,右边是茂密的竹林,成片地随风摇曳,所以用浓墨写意点到为止,而中间的飞鸟,则是此画的重点,色调明快、层次丰富,有褐色、黑色、粉色、墨绿、淡绿等多色,尤其是飞鸟细如发丝的羽毛被梳理得整齐,彰显了画家深厚的宋人工笔技法。

  • 作品描述:

    图中一只雀鸟静立于一段粗枝上,作品构图精巧别致,上部枯黄干涩的枝条石块和下部褐色稀疏的粗枝相互夹击,突显出中间青色的雀鸟,其青色与上下枝叶之黄色呼应而不孤,也给凄清的画面增添的一丝生气,同时运用多次渲染的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再现了秋季林间的自然风景,表现出雀鸟、枯枝、残叶及石块的不同质感,使整个画面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